沟岸侧蚀对泥石流形成和运动过程的影响
本文选题:两相泥石流 切入点:间歇运动 出处:《水科学进展》2017年04期
【摘要】:沟岸被侧蚀掉的松散物质会通过动量交换将能量传递给龙头,从而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过程。前人建立了许多模型来研究泥石流的侵蚀过程对泥石流形成和运动过程的影响,但是模型中大多以底蚀作用为前提条件。通过侧蚀模型和底蚀模型两种水槽实验的对比,针对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过程展开研究。实验发现侧蚀作用更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泥石流的龙头高度和速度都有波动特征,但侧蚀作用使得这种波动特征更加明显。侧蚀作用使得泥石流的龙身速度更快于龙头速度,龙身颗粒源源不断地堆积于龙头,使得龙头有较大的高度和附加坡降,因此,侧蚀条件下龙头的速度更快。
[Abstract]:Loosely eroded material along the banks of the trenches will transfer energy to the faucet through momentum exchange. In order to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debris flow, many model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debris flow erosion process on the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debris flow. However, most of the models are based on the underlying eros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flume experiments between the lateral erosion model and the bottom erosion model, According to the formation and motion process of debris flow,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lateral erosion is more favorable to the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debris flow, and the leading height and velocity of debris flow have fluctuating characteristics. But the lateral erosion makes the fluctuation more obvious. The side erosion makes the dragon body speed of debris flow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faucet, and the dragon body particles pile up continuously in the tap, which makes the dragon head have higher height and additional slope, so, The speed of the faucet is faster under side erosion.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9091)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5-01)~~
【分类号】:P642.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许强;;四川省8·13特大泥石流灾害特点、成因与启示[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5期
2 崔鹏;何易平;陈杰;;泥石流输沙及其对山区河道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6年05期
3 王协康,方铎;泥石流模型试验相似律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立群;王兆印;崔鹏;徐梦珍;;沟岸侧蚀对泥石流形成和运动过程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17年04期
2 冯文凯;何山玉;刘志刚;易小宇;白慧林;;平武县兴坪沟泥石流特征及其工程防治效果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7年03期
3 谢吉尊;冯文凯;杨少帅;李长顺;胡云鹏;王琦;;则木河断裂带活动特征和地质灾害对地貌演化的影响——以鹅掌河流域为例[J];工程地质学报;2017年03期
4 张欣;王运生;吴冉;;绵竹清平乡玉麦棚子沟泥石流风险性评价及堵江可能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7年02期
5 温钦舒;王海帆;王军;;云南东川区泥石流危害现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09期
6 孙瑜;李宏俊;曹树波;王刚;;四川雷波碉楼沟泥石流特征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7年01期
7 向龙;陈宁生;李俊;;震后白沙河、龙溪河流域泥石流灾害治理效果分析——以四川都江堰市三合场沟为例[J];人民长江;2016年23期
8 王化兵;;乌苏市巴音沟牧场中心小学泥石流形成条件及易发性评价[J];地下水;2016年06期
9 尹超;王晓原;张敬磊;田伟平;郇荣;;基于遗传算法和云模型的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区划[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11期
10 朱大鹏;秦粮凯;何其多;;基于物理模拟试验的泥石流汇江效应初步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S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川;;汶川地震区暴雨滑坡泥石流活动趋势预测[J];山地学报;2010年03期
2 黄河清;赵其华;;汶川地震诱发文家沟巨型滑坡-碎屑流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初步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3 谢洪;钟敦伦;矫震;张金山;;2008年汶川地震重灾区的泥石流[J];山地学报;2009年04期
4 许强;;汶川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征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5 黄润秋;李为乐;;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1期
6 唐川;梁京涛;;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年06期
7 崔鹏;韦方强;何思明;游勇;陈晓清;李战鲁;党超;杨成林;;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J];山地学报;2008年03期
8 谢洪,钟敦伦,李泳,韦方强;长江上游泥石流灾害的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9 张信宝,文安邦;长江上游干流和支流河流泥沙近期变化及其原因[J];水利学报;2002年04期
10 梁志勇,刘峡,徐永年,隋忠诚;泥石流入汇对河流河床演变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1655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655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