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隔振系统理论建模与试验仿真研究
本文选题:四端参数法 切入点:双层隔振 出处:《机械强度》2016年01期
【摘要】:利用四端参数法建立了基于冰箱压缩机双层隔振系统的理论模型,得到了系统的力传递率规律,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了双层隔振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及动态响应分析得到了系统的振型及力传递率。将双层隔振系统力传递率的理论结果及有限元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理论模型得到的共振频率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力传递率结果与仿真结果总体趋势一致,理论结果与仿真结果在0 Hz~150 Hz的低频段上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当频率高于150 Hz时,理论结果及仿真结果均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double-layer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of refrigerator compressor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four-terminal parameter method, and the law of force transfer rate of the system is obtained, and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double-layer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rough modal analysis and dynamic response analysis, the mode shape and force transfer rate of the system are obtained.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the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two-layer vibration isolation system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resonance frequency obtained by the theoretical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nd the force transfer rat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eneral trend of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 the low frequency range of 0 Hz~150 Hz, and when the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150Hz,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deviat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减振降噪材料及应用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防基础科研计划资助(A052013002)资助~~
【分类号】:TB5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松;新一代卡车驾驶室隔振系统[J];商用汽车;2003年11期
2 俞翔,刘树勇,朱石坚;非线性隔振系统混沌特性实验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3年04期
3 林道福,余永丰,华宏星;带限位器的浮筏隔振系统的冲击响应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4年01期
4 赵存生,朱石坚;双层隔振系统的模糊-PID控制方法[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5 张建卓,李旦,董申,陈明君;欧拉压杆在超低频垂直隔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机械强度;2004年03期
6 张建卓,董申,李旦;基于正负刚度并联的新型隔振系统研究[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4年04期
7 贺华,冯奇,汪玉;带刚性限位的双层隔振系统的离散模型[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4年02期
8 吴广明,沈荣瀛,李俊,华宏星;多层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J];振动与冲击;2005年02期
9 张建卓,李旦,董申,陈明君;新型非线性超低频水平隔振系统的研制[J];机械设计;2005年05期
10 陶懿,周海亭;双层隔振系统冲击响应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其柏;余林波;张永波;曹剑;;双层浮筏隔振系统筏体结构与隔振特性的研究[A];湖北省声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6年
2 孙宜强;宋汉文;;时滞隔振系统的建模与时滞识别[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张安付;盛美萍;;双简谐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振动响应分析[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大林;徐友钜;;隔振支承系统动力学试验与参数识别[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5 贺华;冯奇;;双层隔振系统建模[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6 朱宜生;;减少电子设备隔振系统耦合振动的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C];2006年
7 申军烽;杜胜;周徐斌;蒋国伟;;高精度光学有效载荷微振动隔振系统设计与分析[A];机械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C];2011年
8 陈维山;陈再礼;王培江;;自动调平空气弹簧隔振平台的研制[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会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1992年
9 黄志伟;曾革委;何雪松;付爱华;;双层隔振系统主动控制的振动特性研究[A];第十四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刘顺强;于维平;罗增宁;宋继萍;林嘉祥;;水泵管道隔振结构振动测试分析[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敢;浮筏隔振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2 周文;磁悬浮浮筏隔振系统传递特性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姚俊辉;变刚度磁悬浮浮筏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薛峰;基于遗传算法的隔振系统参数优化计算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昌国;一种卧式水泵浮筏隔振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董卡卡;隔振系统的测试、建模与参数辨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施祥;一种准零刚度隔振系统及其在车载精密仪器隔振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8 张继明;浮筏隔振系统噪声源分离方法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2年
9 张衡;框架式浮筏隔振系统设计及隔振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任龙龙;非线性隔振系统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66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666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