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孔介质发泡技术孔径对微气泡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本文选题:微孔介质发泡 + 孔径 ; 参考:《现代化工》2017年07期
【摘要】:通过自行搭建的微气泡粒径在线测量评价平台与气浮柱处理含油污水实验平台,系统讨论了微孔材料孔径对所产生的微气泡粒径分布以及含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孔材料表面的微孔本质上由材料按压成型后自然形成的不规则微孔通道,并非均匀且排列整齐分布;当微孔孔径分别为0.2、1.0、3.0μm时,产生的微气泡平均粒径分别为39.42、43.89、45.07μm,微孔孔径越小,产生的微气泡平均粒径越小,越有利于油水分离效率的提高。
[Abstract]:The influence of pore size on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microbubbles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oily sewage was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rough the self-built on-lin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platform of microbubble particle size and 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 for the treatment of oily sewage by air flotation column. The influence of pore size of microporous materials on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microbubble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oily sewage we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rregular micropore channels formed naturally by pressing the materials on the surface of the microporous materials are not uniform and arranged neatly, and when the pore sizes of the micropores are 0.2 ~ 1.0 ~ 3.0 渭 m, respectively,The average diameters of the resulting microbubbles are 39.42 渭 m, 43.89 渭 m and 45.07 渭 m, respectively. The smaller the pore size, the smaller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the resulting microbubbles,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oil-water separation efficiency.
【作者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基金】: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长城学者”培养计划资助项目(CIT&TCD20150317) 2014年度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B类)(KZ201410017019) 国家级URT项目(2013J00042)
【分类号】:TQ028;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蔚;;超微气泡发生技术[J];广州环境科学;1999年02期
2 黎镜中;代庆军;李文奇;;离式螺旋微气泡泵人工增氧技术[J];通用机械;2011年11期
3 杨朝初;董涛;毕勤成;张玉龙;;微小有限空间内微气泡控制生长的界面追踪与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07年11期
4 徐振华;赵红卫;方为茂;钟本和;潘美英;陈刚;罗永钦;;金属微孔管制造微气泡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09期
5 吕越;刘春;吴克宏;;微气泡曝气中微气泡收缩特性研究[J];河北工业科技;2012年06期
6 吴胜军;方为茂;赵红卫;昌于奇;林学理;熊英;冯波;;PE微孔形成微气泡及其理论研究[J];过滤与分离;2008年04期
7 吴胜军;方为茂;赵红卫;昌宇奇;冯波;熊莹;林学理;;高速剪切流剪切形成微气泡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9年05期
8 周清童;童正明;许敏;鲁敏;;超微气泡对铜酞青污水处理的实验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9年04期
9 徐振华;赵红卫;方为茂;钟本和;潘美英;陈刚;;金属微孔管制造微气泡的研究及气浮效果测试[J];四川化工;2006年03期
10 赵晓龙;杨仓海;李永清;于世春;;高效一体化气浮装置研发及优化[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杨芳;李熠鑫;陈忠平;顾宁;;结合磁性纳米颗粒的超声微气泡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潘敏;邓又斌;;各种影响因素与微气泡后散射的关系及其定量方法[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赵峰;洪方文;尤唯平;张军;;基于片激光照明的水中运动微气泡尺度和数量测量[A];第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2年
4 解国新;雒建斌;何雨;刘书海;张晨辉;路新春;;静态接触中电致微气泡特性研究[A];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娅妮;靶向性声学微气泡的制备及其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启凡;复合齿形微气泡发生装置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耿昊;瞬态空化中微气泡与细胞相互作用的边界元建模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3 钟晓春;微气泡气浮除藻试验研究与设备研制[D];东华大学;2016年
4 梁风龙;含气稠油微气泡含率测试与脱除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5 郭亚超;微气泡主动流控制弹丸飞行特性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6年
6 曹春燕;船舶微气泡减阻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7 林黎明;PHOENICS计算软件及微气泡减阻的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8 李政;非光滑疏水表面的微气泡减阻技术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勇;船舶微气泡减阻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高杰强;高速船舶微气泡减阻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473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747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