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机排气驱动吸收式制冷机变工况调节特性
本文选题:气体机 + 吸收式制冷 ; 参考:《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7年07期
【摘要】:以内燃机为原动机的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发动机工况变化对吸收式制冷机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建立了某发电用气体机排气驱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稳态模型,提出了"动态多种群粒子群优化(DMS-PSO)+NM单纯形法"复合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依据气体机实测余热数据,研究了发动机不同工况下调节溶液循环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额定溶液循环量运行时,当发动机负荷低于30%,时,余热制冷系统由于循环倍率过大而无法正常运行.通过减小溶液循环量可以显著改善发动机低负荷时的系统性能,发动机负荷为40%,时,系统制冷量提升26.9%,.由于溶液结晶限制,在发动机不同负荷下,溶液循环量调节存在最低限值.
[Abstract]:Distributed to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s the motive of the energy supply system, change of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the engine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absorption refrigerating machine operation. The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for engine exhaust gas steady-state model of a power drive was established, proposed a dynamic multi swar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DMS-PSO) +NM simplex method composite algorithm to solve the model based on the measured data. The gas engine hea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regulating solution circulation rate under different operation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eration at rated solution circulation rate, when the engine load is less than 30%, when the waste heat refrigeration system because the circulation rate is too large and can not run normally. By decreasing the solution circulation rate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ystem performance at low engine load when the engine load is 40%, when the cooling capacity increased by 26.9%. Because the solution crystallization limit, when the engine is not under the same load, solution There is a minimum limit for circulation regulation.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5BAG16B00)~~
【分类号】:TB6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迎云,王汉青;日本吸收式制冷机的发展[J];流体机械;2000年01期
2 孙洲阳,涂光备,张于峰;吸收式制冷机在船舶上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J];能源技术;2001年04期
3 功刀能文,耿惠彬;吸收式制冷机的新发展[J];制冷技术;2002年01期
4 周启瑾;低温排热吸收式制冷机的开发[J];制冷;2002年02期
5 万忠民,舒水明,周刚,王勇;热分析法在吸收式制冷机中的应用[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3年02期
6 刘澜;小型蒸汽吸收式制冷机的试验分析[J];机电设备;2004年03期
7 黄跃武;孙德兴;;两级吸收式制冷机的优化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董素霞;岳永亮;黄贺;;吸收式制冷机在节能减排形势下的应用[J];制冷与空调;2008年03期
9 张晓晖;伍金泉;;吸收式制冷机特性规律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10 焦国辉;何晓兵;邵华;;吸收式制冷机工艺的改进[J];燃料与化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锦生;陆震;李大庆;;吸收式制冷机动态特性研究现状[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周永红;朱培根;;小型太阳能气泡泵吸收式制冷机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3 李夏莉;李树林;;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发展及选择[A];第九届全国冷水机组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程卓明;崔晓钰;李美玲;;单效吸收式制冷机面积匹配最优化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三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阙雄才;;无泵吸收式制冷机热虹吸管内沸腾点位置的确定[A];上海制冷学会一九八九年年会论文集[C];1989年
6 周国顺;;双效溴化理吸收式制冷机的检修经验[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黄飞;余国和;;小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在别墅建筑的应用[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阙雄才;李红;;无泵吸收式制冷机热虹吸泵绝热弹状流的热虹吸特性研究[A];上海制冷学会一九八九年年会论文集[C];1989年
9 于文全;杨文娟;陆煜;;多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A];山东省第五届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傅德钢;陆震;曹卫华;范林;;直燃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动态仿真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三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帆;摇摆条件下吸收式制冷机性能的实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刘燕龙;低品位热源驱动的LiBr吸收式制冷机组仿真优化[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3 刘澜;小型蒸汽吸收式制冷机的仿真及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4 余珏;小型吸收式制冷机变水温控制系统及仿真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5 王君;小型扩散—吸收式制冷机性能的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郑剑娇;分布式供能中的吸收式制冷机变工况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7 欧阳伶俐;一种混合吸收式制冷机的预测控制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陈安峰;四温位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学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9 周志军;氨—硝酸锂吸收式制冷机性能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10 黄斌;太阳能空调控制系统设计[D];湖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55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755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