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堆积层-基岩接触面滑坡的形成机理——以祖师庙滑坡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24 23:24

  本文选题:堆积层-基岩接触面 + 滑坡 ; 参考:《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7年05期


【摘要】:为了研究堆积层-基岩接触面滑坡的形成机理,以陕西省岚皋县广泛分布的堆积层-基岩接触面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总结了该类型滑坡的基本特征,并以祖师庙滑坡为例,借助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堆积层-基岩接触面滑坡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堆积层-基岩接触面滑坡主要发育在坡度为20°~40°、下伏基岩为碎裂状结构的斜坡,多为浅表层滑坡;2)碎石土和堆积层-基岩接触面的内摩擦角随含水量增大而降低,堆积层-基岩接触面是斜坡变形破坏的软弱结构面;3)细颗粒物质的增加降低了堆积层-基岩接触面的内摩擦角,且细颗粒粒径越小,内摩擦角也越小,在饱和状态下降幅度越大;4)因细颗粒物质在堆积层-基岩接触面处聚集造成的强度降低和因水文地质条件改变造成的滑带土饱和是祖师庙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研究结果对揭示堆积层-基岩接触面滑坡的形成机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interfacial landslide of accumulation layer and bedrock, taking the widely distributed interfacial landslide of accumulation layer and bedrock in Langao County, Shaanx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re adopte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ype of landslide and studi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landslide on the interface of accumulation layer and bedrock with the help of laboratory test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with the example of Zushimiao landsli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facial landslide i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slope of 20 掳~ 40 掳, the lower bedrock is a clastic slope, and the shallow surface landslide (2))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 content. The increase of fine particle material decreases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accumulation layer and bedrock, and the smaller the particle size, the smaller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The decrease of intensity caus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fine particles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accumulation layer and bedrock and the saturation of sliding zone soil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the main inducing factors of Zushimiao landslide. The results are helpful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landslide formation and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国土资源部岩土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国土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煤西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10826151048) 国土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KLGLAMLR201506) 四川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15A1-3)~~
【分类号】:P64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辉;王建智;魏雄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堆积层滑坡中的应用[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2 贺可强,周敦云,王思敬;降雨型堆积层滑坡的加卸载响应比特征及其预测作用与意义[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6期

3 贺可强,白建业,王思敬;降雨诱发型堆积层滑坡的位移动力学特征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05期

4 郑书彦,李占斌,李甲平,苟建忠;大型堆积层滑坡侵蚀弹塑性有限元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周中;傅鹤林;刘宝琛;谭捍华;罗强;龙万学;;堆积层滑坡野外模拟试验方案设计[J];公路;2006年01期

6 贺可强;孙林娜;郭宗河;;堆积层滑坡加卸载响应比动力学参数及其应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7 李新志;贺可强;;地下水在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中的作用[J];山西建筑;2008年30期

8 贾圣君;贺可强;孙林娜;吴纪修;;堆积层滑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02期

9 张娟;贺可强;陈为公;;堆积层滑坡卸加载响应比基本原理及其应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10 王建智;朱有禄;;秦岭山区堆积层滑坡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及应用[J];山西建筑;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文;巨能攀;郑达;赵建军;;基于动力响应时程特征的堆积层滑坡失稳概率分析[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贺俊征;贺可强;闫勇山;刘健康;;降雨作用下堆积层滑坡动力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研究[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康鑫;郝明辉;徐富刚;侯天兴;周家文;;水位骤变触发库岸堆积层滑坡的物理模型试验及机理分析[A];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4年

4 张旭;;丰都县长江沿岸三期滑坡(搬迁避让)灾害特征浅析[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夏其发;陆家佑;;天生桥滑坡[A];中国典型滑坡[C];198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袁西龙 付云霞;堆积层滑坡预警成功率可大幅提升[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瑞欣;三峡工程库水变动下堆积层滑坡成灾风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朱大鹏;三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复活机理及变形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3 何晖;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膨胀土滑坡机理与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4 张华;堆积层斜坡的地震诱导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博融;秦巴山区堆积层滑坡发育规律及危险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年

2 李栋栋;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滑坡桩身应力分布规律试验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3 邹升伟;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滑坡的设计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4 王波;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滑坡破坏模式试验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5 马驰;堆积层—基岩接触面滑坡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6 何健保;堆积层滑坡临界位移预警判据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罗威;堆积层滑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及支挡结构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8 李新志;降雨诱发堆积层滑坡加卸载响应比规律的物理模型试验及其破坏机理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08年

9 贾圣君;地震动力条件下水库型堆积层滑坡稳定性与位移响应规律及其防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辉;堆积层滑坡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98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798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f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