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新型冷电联合循环及组份分离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3 07:38

  本文选题:冷电联合循环 + 喷射式制冷循环 ; 参考:《天津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尽可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方案之一,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冷电联合循环。这类联合循环不仅能够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提升能源的转换效率,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工业余热,地热等低温热源(200℃)。基于有机朗肯循环与喷射式制冷的冷电联合循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该循环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低温热源,而且结构简单,自耗能少。然而此类传统的喷射冷电联合循环若使用纯工质,蒸汽发生器和冷凝器中的换热过程会产生非常大的火用损。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该循环使用非共沸混合工质时的热力性能。研究了不同工质组份对循环的影响,评估了循环火用效率对关键热力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传统的喷射冷电联合循环(循环C)若使用非共沸混合工质,将比纯工质具有更高的火用效率。随着工质组份的变化,循环的热力性能也会随之变化。在组份MFt=50%时,循环火用效率最大,热效率最小,制冷量最少,引射率最低,分别为9.77%,7.92%,43.11kW和0.063。但是,过小的引射率也会使得循环的工程实现难度增大。热力参数影响分析表明,蒸汽发生温度、冷凝温度和制冷蒸发温度都对循环的热力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前者对于循环火用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在循环C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有机朗肯循环与喷射式制冷循环相结合的新型冷电联合循环。该循环具有两种形式:循环A与循环B。膨胀机出口的混合气体被部分冷却为气液两相,在气液分离器中被分为组份不同的饱和汽与饱和液。在循环A(循环B)中,饱和液(汽)与饱和汽(液)分别进入发电循环和制冷循环。对比发现,循环B比循环C有着更大的制冷量,更高的火用效率和热效率。蒸汽发生温度,制冷蒸发温度,冷凝温度,膨胀比以及冷凝器出口干度都对循环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新型联合循环中的重要部件气液分离器,本文引入一种新型的T型分离机构,该机构可利用气液两相工质在其中气液分离不均的特性,实现气液分离,可对于非共沸混合工质进行组份分离。文中对气液两相的纯工质和混合工质在此T型管中的气液分离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并非所有的工质都可以在T型管中实现气液分离。R600a在T型管中几乎是等干度地分流至两个出口,R601的上下两个出口的工质干度有着微小的差别,而非共沸混合工质M在分离器中的分离效果最为明显,在部分工况下,甚至可以实现完全的气液分离与组份分离,而提高冷却水入口的温度,会弱化两个出口的干度、组份的差异。此外,本文对有机工质在T型管中的压降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T型管中的压降会随着入口工质干度以及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会随着冷却水入口温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后,针对气液两相有机工质R600a以及R601在T型管中的压降,提出了一个新的压降模型,结果表明,模型的计算结果能够与实验结果较好地吻合。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rought about by traditional fossil energy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 As far as possible ,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tiliz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grams to solve the problem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sure drop in T - tube can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inlet working quality and flow rate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sure drop in T - tube can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inlet temperature .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K115;TB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香港将建成世界最大的联合循环[J];中国电力;2000年04期

2 黄健东;香港将建成世界最大的联合循环电站[J];能源工程;2001年02期

3 肖睿,唐胜利,曹宏;联合循环电站在线性能计算及分析诊断[J];热能动力工程;2004年06期

4 黄锡祺;;联合循环装置浅析[J];能源工程;1985年03期

5 焦树建,冯俊凯,陈晓平;世界上燃煤联合循环的发展现状与趋向[J];燃气轮机技术;1988年03期

6 王震华;联合循环电站的新概念——双源并联联合循环电站[J];电站系统工程;1993年04期

7 学奥;香港将建造联合循环电站[J];热能动力工程;1993年03期

8 ;韩国建成效率最高的联合循环电站[J];华东电力;1994年02期

9 ;效率最高的联合循环电站[J];热能动力工程;1994年03期

10 ;韩国建成效率最高的联合循环电站[J];电力建设;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闫廷满;;燃气联合循环的新发展[A];全国机械工业动力科技信息网2004年年会暨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热力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闫廷满;;燃气联合循环的新发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王巍;张聪;黄钟岳;;蒸-燃联合循环与燃-燃联合循环的比较[A];2008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谢伯达;;洁净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A];“洁净能源与经济”学术年会专辑[C];2001年

5 陈光明;张丽娜;陈斌;;变浓度混合工质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佳威;郭开华;曾丽;舒碧芬;蒙宗信;;环保型混合工质空调系统泄漏仿真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7 王勤;陈光明;;多元混合工质精馏循环的优化计算与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冷冻干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8 陶健;;M701F单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特点[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屠珊;张仲民;;新能源与蒸汽系统联合循环[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甘智华;程章展;黄永华;陈国邦;邱利民;;氦氢混合工质二级脉管制冷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薛婧;哈电承建巴基斯坦最大联合循环电站[N];黑龙江日报;2009年

2 陈效孺 郭家宝 戴正王 董菁雯;上海发电技术的走向[N];中国电力报;2001年

3 ;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燃机“以大代小”技改二期项目联合循环余热 利用工程获准立项批复的公告[N];中国证券报;2002年

4 杨松;首台D10蒸汽轮机高中压模块在哈汽装配完成[N];中国工业报;2005年

5 唐伟;新型深冷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世界领先[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兴洋;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新型冷电联合循环及组份分离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2 郭丛;有机朗肯循环系统集成及蒸发过程性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庞伟强;低温制冷系统混合工质两相流动传热特性及浓度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许雄文;非共沸混合工质制冷系统工质浓度变化及其性能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姚华;伴生气联合循环系统全局能量优化与(火用)评价[D];浙江大学;2013年

6 王方;基于传热窄点的热泵用HFC125/HCs混合工质优选及其系统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周贤;联合循环电站改造为IGCC和甲醇联产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1年

8 朱洪波;深冷温区多元混合工质汽液相平衡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7年

9 张仙平;热泵系统用R744混合工质特性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陈建新;混合工质热物性推算新方法及PVTx测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洪洋;蒸—燃联合循环底循环变工况计算及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罗立煌;核能闭式Brayton/氨水联合循环的热力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3 王承斌;燃气轮机热电协调优化模型及经济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7年

4 蒋东方;氢氧联合循环与风能耦合发电系统可行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黄璜;燃蒸联合循环底循环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黄彦彰;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系统建模及其性能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7 武小兵;大型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的参数优化与性能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8 胡红丽;燃用焦炉煤气联合循环的蒸汽系统性能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9 王树国;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机组运行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10 刘亚东;丙酮-乙醇二元混合液相热力学性质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37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837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5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