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含氟嵌段共聚物蜂窝状多孔膜制备与表征

发布时间:2018-05-07 07:12

  本文选题: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 静态呼吸图法 ; 参考:《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年08期


【摘要】: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方法,合成聚苯乙烯(PS)大分子引发剂,再引发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制备嵌段共聚物(PS-b-PDFHMA)。将嵌段共聚物与纳米二氧化钛(TiO_2)复合,利用静态呼吸图法制备抑菌性多孔膜。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等对嵌段共聚物结构、组成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分析和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多孔膜表面形貌和膜层结构进行观察;利用接触角测试仪和微生物粘附实验研究多孔膜表面润湿性及对微生物粘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水滴为模板的多孔膜相较于不含孔薄膜疏水性有一定改善,但细菌粘附量提高,与TiO_2复合后,多孔膜表面粗糙度上升,水接触角可达136°,其表面细菌粘附量明显下降。
[Abstract]:The macromolecular initiator of polystyrene (PS) was synthesized by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ATRP), and then the block copolymer (PS-b-PDFHMAA) was prepared by initiating dodecyl heptyl methacrylate. The block copolymers were combined with nano-TiO _ 2 / tio _ 2) and the antibacterial porous membranes were prepared by static respiration method. The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of block copolymers were analy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d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 Th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film structure of porous membrane were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the wettability of porous membrane surface and its effect on microbial adhesion were studied by contact angle tester and microbial adhesion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ydrophobicity of porous membrane with water drop as template was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at without pore, but the amount of bacterial adhesion was increased, 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porous membrane increased after composite with TiO_2. The contact angle of water reached 136 掳, and the adhesion of bacteria on the surface decreased obviously.
【作者单位】: 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晨光涂料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20301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M551602) 江苏省工业支撑项目(BE2014821) 江苏省产学研前瞻项目(BY2014037-05) 江苏省博士后基金(1401083B) 常州市科技支撑(工业)项目(CE2015002)
【分类号】:TB3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维波;王端诚;颜廷亭;冷崇燕;陈庆华;;透明质酸钠/魔芋葡甘聚糖复合多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4年04期

2 邵成华;沈新元;杨庆;;聚碳酸丁二醇酯多孔膜的制备及亲水改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5期

3 孔祥森;马胜义;杨振生;王志英;李亮;;丙烯酰胺接枝聚丙烯多孔膜及其水解后的性能[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3年05期

4 黄棣;牛璐璐;胡银春;左奕;郭美卿;王鹤峰;李玉宝;;聚酰胺多孔膜的可控制备及细胞生物学响应[J];功能材料;2014年09期

5 郝晓丽;夏延致;纪全;孔庆山;隋坤艳;;海藻酸钙-聚乙烯醇半互穿网络多孔膜制备和性能[J];功能材料;2010年07期

6 肖红伟;熊杰;李妮;张红萍;谢军军;;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丝素共混纳米纤维多孔膜的制备及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12期

7 申延明;刘东斌;李士凤;樊丽辉;刘雅祺;;聚苯乙烯蜂窝状多孔膜的制备及应用[J];功能材料;2012年12期

8 林玲;范生海;;均相聚氨酯多孔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02期

9 阳福,刘应亮;铝阳极氧化多孔膜的制备和应用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5年01期

10 仝照巧;徐艳莲;胡炳环;林金火;;水辅助自组装法制备漆酚锆聚合物多孔膜[J];中国生漆;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秋英;沈新元;戴东哲;;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多孔膜的制备[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磊;;基于呼吸图法的聚合物多孔膜的制备及功能化[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杨保军;奚正平;汤慧萍;王培;汪强兵;葛渊;刘忠军;;湿喷涂法制备金属多孔膜[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石准;张文彬;张丰;朱玉长;王栋;靳健;;高性能多孔膜的结构设计与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5 陶长元;刘弘炜;杜军;刘作华;唐金晶;;水滴模板法制备蜂窝状结构多孔膜的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6 徐艳莲;仝照巧;林金火;;漆酚缩甲醛聚合物多孔膜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张丽慧;徐明霞;鄂磊;李岩;戈磊;;γ-Al_2O_3多孔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8 吴立新;;水滴模板法构筑超分子复合物有序多孔膜[A];2010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夏钟福;马珊珊;张冶文;朱建伟;Danz R.;Wedel A.;;聚四氟乙烯多孔膜的空间电荷驻极体特性[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万灵书;朱凉伟;吴柏衡;徐志康;;表面孔径小于一百纳米的呼吸图有序多孔膜[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8分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沙沙;金属氧化物纳米晶多孔膜在多外场耦合作用下的导电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2 徐艳莲;水辅助自组装制备漆酚基聚合物多孔膜[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华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多孔膜材料光电性能评价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陈晓璐;聚合物多孔膜辅助构筑有序微结构[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克玉;仿生蜂窝状多孔膜的制备和性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冉冉;电化学法制备聚苯胺内填充碳纳米管复合多孔膜及电学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3 刘庆先;调控相分离制备聚乳酸多孔膜及其应用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4 朱春芳;聚烯烃/碳酸钙复合材料多孔膜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楠;功能性纳米多孔膜结构及其流体控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蒋彬;PVDF改性多孔膜的制备及其应用[D];中南大学;2012年

7 李谦谦;海藻酸盐薄膜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化学研究[D];青岛大学;2012年

8 宫晓娜;嵌入—包埋法改性聚烯烃多孔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周泽;电解阳极氧化制备TiO_2纳米多孔膜及其结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10 陈曦;羊毛角蛋白晶须同质复合多孔膜的制备与表征[D];武汉纺织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55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855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9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