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氨储罐缺陷辨识及探测技术研究
本文选题:储罐 + 无损检测 ; 参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我国制冷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制冷剂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制冷效果。现阶段多数制冷企业通常选择液氨作为制冷剂。在整个制冷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液氨的储存、运输、使用涉及到多个环节。由于液氨具有腐蚀性,且气化后形成的氨气在与空气接触后容易形成爆炸性气体,所以一旦发生泄漏容易导致中毒及爆炸事故。造成液氨泄漏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液氨储罐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缺陷是造成液氨泄漏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有多种传统无损检测技术可以检测液氨储罐的缺陷,但由于缺陷种类较多,且各种检测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检测环境不能达到设备检测要求的条件下很难实现对缺陷的辨识和检测。本文在以兰陵县涉氨制冷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对液氨储罐的缺陷进行辨识和检测。研究内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在研究传统接触式无损探测技术的基础上,比较各类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对不同缺陷类型检测的局限性。(2)依托兰陵县涉氨制冷企业隐患排查项目,对液氨储罐进行缺陷辨识及检测,对于发现的罐壁内部腐蚀缺陷以及微泄漏点缺陷检测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检测方法的研究。(3)使用非接触式红外线检测技术对罐壁温度进行检测。爱构建热传导模型的基础上,在理论层面分析材料厚度对温度的影响,并按一定标准选取样本进行实际检测,根据检测数据拟合出温度与厚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根据对微泄漏点检测技术问题的研究结果,使用红光外线热成像仪配合氨气检测仪、超声波测漏仪对储罐泄漏点进行实际检测。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refrigeration industry in China, the choice of refrigeran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refrigeration effect. At this stage, most refrigeration enterprises usually choose liquid ammonia as refrigerant. In the whole operation process of refrigeration system, the storage, transportation and use of liquid ammonia involve many links. Because the liquid ammonia is corrosive and the ammonia gas formed after gasification is easy to form explosive gas after contact with air it is easy to lead to poisoning and explosion once leakage occur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liquid ammonia leakage, among which the defects in the process of manufacture and use of liquid ammonia storage tank are the main causes of liquid ammonia leakage.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traditional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iques to detect the defects of liquid ammonia storage tanks, but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defects, and 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in the use of various testing technologies. It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and detect defects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detection environment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quipment detection. In this paper, the defects of liquid ammonia storage tanks are identified and detected on the basis of ammonia refrigeration enterprises in Lanling County. The contents of the study will be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ontact nondestructive detection techniqu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technologies are compared. Based on the hidden trouble investigation project of ammonia refrigeration enterprises in Lanling County, the defect ident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liquid ammonia storage tank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detecting the inner corrosion defect of tank wall and micro-leak point defect are also discussed. The non-contact infrared detection technique is used to detect the wall temperature.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ng heat conduction model, the influence of material thickness on temperature is analyzed theoretically, and samples a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certain standards for actual detection, and the curv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thickness is fitted according to the test data.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echnical problems of micro-leak detection, the leakage point of the storage tank was detected by using the red light outside thermal imager and ammonia gas detector, and the ultrasonic leak detecto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leakage point of the storage tank.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6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第七届年会展览会、国际无损检测技术研讨会纪要[J];无损检测;2000年01期
2 ;第15届世界无损检测会议组团通知[J];无损检测;2000年01期
3 胡超;参加日本无损检测技术的研修情况[J];无损检测;2000年03期
4 ;第15届世界无损检测会议概况[J];无损检测;2000年12期
5 王建华;巧用“光缘”效应的无损检测技术[J];无损探伤;2000年05期
6 倪培君;第十五届世界无损检测年会情况简介[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1年01期
7 ;21世纪华人无损检测技术论坛将在珠海举办[J];工程设计;2001年01期
8 ;无损检测信息中心免费发布无损检测黄页/蓝页的通知[J];无损检测;2001年08期
9 ;全国在役设备无损检测研讨会在浙江缙云县召开[J];无损检测;2001年12期
10 金宇飞;全国无损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全体委员工作会议在苏州市召开[J];无损检测;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焱;;面向21世纪的无损检测管理浅谈[A];西南地区第七次无损检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2 陆健;;发展高等职教无损检测教育的几点思考[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江明;王进明;;网络时代中的无损检测探讨[A];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赵宁;;激光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A];无损检测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前言[A];陕西省第九届无损检测年会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论文集[C];2004年
6 肖新玉;张凤林;;水下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A];救捞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秋萍;张英堂;;无损检测实验室建设[A];2012陕西省第十三届无损检测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玉梅;朴宪;孙力军;;无损检测与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实践[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苏炳华;鞠清龙;;国内无损检测现状简介[A];西南地区第七次无损检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10 ;欢迎浏览《无损检测资讯网》![A];西南地区第七次无损检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东明;无损检测技术中心在山东成立[N];中国化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陆晓辉;无损检测前景广阔 急需行业创新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惜纯;搭建无损检测服务新平台[N];中国质量报;2010年
4 国航工程技术分公司重庆维修基地 赵世强;遵章维修是无损检测的基本底线[N];中国民航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周军;无损检测 商品化食品的审检之门[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年
6 记者 桂雪琴;CCS筹建世界水平实验室[N];中国船舶报;2007年
7 谢宗惠;亚洲首座无损检测试验室正式筹建[N];中国水运报;2007年
8 本报通讯员 刘立岩 本报记者 杨方武;打造品牌壮“筋骨”[N];中国石油报;2004年
9 马海 李永哲;管道局在哈国获无损检测资质[N];石油管道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叶迎春 通讯员 张林;让职工成为自己的管理者[N];中国石化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延广;基于锁相红外热像理论的无损检测及疲劳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刘宝会;多功能数字散斑干涉无损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包乌云;微波无损检测消声瓦贴质量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汪子君;红外相位法无损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宋小春;水冷壁管机械化无损检测方法与装备[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黄东岩;基于磁性技术的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杨涛;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油管无损检测与缺陷量化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延微;W/Al复合材料超声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5年
2 贾存阳;基于DSP的超声波无损检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3 李涛杰;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山楂无损检测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丁尧;ZrB_2基超高温陶瓷无损检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赵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系统研制与无损检测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严永福;基于DSP的光学相干层析系统研究及应用[D];福州大学;2013年
7 王志鹏;香梨声振特性分析及内部品质的无损检测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8 线文瑶;基于高光谱冷鲜羊肉品质的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9 李雷;无损检测技术在压力容器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10 屈欣;不同结构构件的动力响应检测方法[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426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94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