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武汉市岩溶塌陷的演化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30 08:03
【摘要】:基于武汉市易发生的29处岩溶塌陷,从岩溶、覆盖层和地下水3方面分析了岩溶塌陷的内部结构;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分析了降雨、钻探和桩基施工的输入作用,并探讨了武汉市岩溶塌陷的演化机理。结果表明:(1)"上黏下砂"的盖层结构、浅部岩溶发育、孔隙水与岩溶水具良好水力联系是塌陷形成的基础条件;(2)自然环境下开口岩溶上方土洞扩展存在水力潜蚀和应力集中破坏两个演化阶段;(3)钻探和桩基施工联通孔隙水和岩溶水的瞬间,孔壁周边松散砂土快速进入临界水力梯度而破坏。桩基施工在覆盖层内的振动荷载和超孔隙水压力,易造成覆盖层整体破坏。在岩溶区施工产生的冲击作用可使岩溶水和孔隙水形成不同步波动,两者存在高水头差,致使覆盖层内砂层在压力差作用下破坏。
[Abstract]:Based on 29 karst collapses easily occurring in Wuha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karst collapse is analyz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karst, overburden and groundwater, and the input effects of rainfall, drilling and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are analyzed through on-site monitor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karst collapse in Wuhan is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caprock structure of "upper adhesion san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hallow karst; The good hydraulic connection between pore water and karst water is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collapse (2) there are two evolution stages of hydraulic submersion and stress concentration destruction in the expansion of soil tunnel above the open karst unde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3) the connecting hole of drilling and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The moment of gap water and karst water, The loose sand around the hole wall rapidly enters the critical hydraulic gradient and destroys. The vibration load and excess pore water pressure of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in overburden can easily cause the whole overburden damage. The impact of construction in karst area can make karst water and pore water fluctuate unsynchronously, and there is a high water head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which results in the destruction of sand layer in overburden under the action of pressure difference.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湖北省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湖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225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UGL160408)资助
【分类号】:P64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小杰;;也论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机理[J];工程地质学报;2015年05期

2 李海涛;陈邦松;杨雪;胡伏生;房浩;;岩溶塌陷监测内容及方法概述[J];工程地质学报;2015年01期

3 廖明政;韩德村;霍芳;;白沙洲大道张家湾段岩溶塌陷机理分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4年06期

4 涂婧;杨涛;刘长宪;吕玲;彭惠;;基于GIS武汉岩溶塌陷区岩溶发育规律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4年01期

5 罗小杰;;试论武汉地区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J];中国岩溶;2013年02期

6 任新红;郭永春;王清海;孙金辉;彭辉;;覆盖型岩溶潜蚀塌陷临界裂隙开度模型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年05期

7 林晓;卢佳仪;田望学;张智勇;韩芳;韦一;;武汉东西湖区第四系钻孔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化[J];地质科技情报;2011年03期

8 武雄;高明显;张顺峰;孙燕冬;管清花;吴海燕;;枣庄岩溶塌陷形成条件及主要影响因素[J];地学前缘;2007年06期

9 谢忠球;万志清;钱海涛;;人工抽水引起土洞扩展条件的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欧阳振华;蔡美峰;李长洪;;地表塌陷中隐伏土洞的形成与扩展机理研究[J];金属矿山;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飞;柴波;徐贵来;陈龙;熊志涛;;武汉市岩溶塌陷的演化机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7年03期

2 吴丽清;廖婧;王威;皮维;周兰兰;;基于AHP-信息量法的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价[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7年04期

3 姜伏伟;;广西武宣土洞发育水动力条件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7年02期

4 阳志成;朱川曲;;岩溶煤矿部分开采合理采高的研究[J];采矿技术;2017年02期

5 罗小杰;罗程;;沙漏型岩溶地面塌陷物理模型[J];中国岩溶;2017年01期

6 陈福荣;陈玉骥;何瑞言;;某市地铁3号线隧道几何尺寸及注浆加固效果影响分析[J];西部交通科技;2017年01期

7 胡炳南;江中乐;郭文砚;;曲江煤矿地表塌陷成因时空关系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7年01期

8 娄刚;;论岩溶地面塌陷防治与应急处置[J];科技经济导刊;2016年32期

9 谢纪海;张玉芬;;武汉泛后湖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与古气候研究[J];城市勘测;2016年05期

10 李天慈;;饱和渗流对土洞拓展机理研究[J];山西建筑;2016年26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龙;蒙彦;管振德;;岩溶土洞演化及其数值模拟分析[J];中国岩溶;2014年03期

2 罗小杰;;武汉地区浅层岩溶发育特征与岩溶塌陷灾害防治[J];中国岩溶;2013年04期

3 韦俊发;麻荣广;杨彰智;黄云峰;丁坚平;;广西来宾凤凰变电站土洞塌陷形成机理及其治理[J];中国岩溶;2013年03期

4 侯超群;董满生;逄焕平;;松散土体型地面塌陷成因分析及机理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5 蒋小珍;雷明堂;管振德;;单层土体结构岩溶土洞的形成机理[J];中国岩溶;2012年04期

6 高明;蒙彦;;应用振弦式渗压计进行岩溶塌陷水压力监测的方法探讨[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年01期

7 张泰丽;周爱国;冯小铭;苏晶文;田福金;;南京市地面塌陷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8 于政伟;冉俊;张友安;;浅析武汉地区岩溶地陷及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预防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31期

9 林晓;常浩;李云涛;向树元;王国灿;;青藏高原东缘都江堰湖相沉积MIS3a阶段的快速气候变化记录[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0 侯国伦;;武汉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实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燕;桂林市地面岩溶塌陷预测图件编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冯佐海,梁金城,李晓峰,王春增;桂林市岩溶塌陷成因类型与时空分布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01年03期

3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岩溶塌陷试验、评估与管理方法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年01期

4 张丽霞,熊大军,王集宁,方庆海,韩祥银,付东叶;莱芜市岩溶塌陷原因分析与评价[J];山东地质;2002年02期

5 朱庆杰,刘挺权,张秀彦;唐山市岩溶塌陷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陈静,马亚杰,朱庆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岩溶塌陷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2期

7 万志博;武雄;徐晟;李元仲;杨蕊英;陈鸿汉;高明显;张顺风;;枣庄市中区岩溶塌陷特征与成因分析[J];中国岩溶;2006年02期

8 王滨;于开宁;;河北省岩溶塌陷的分布与形成特征[J];工程勘察;2006年03期

9 杨胜权;;贵州省岩溶塌陷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年06期

10 左文U,

本文编号:2154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154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a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