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泥石流冲击力简化计算方法——以舟曲县三眼峪泥石流为例

发布时间:2019-01-24 19:28
【摘要】:基于舟曲县三眼峪泥石流灾害的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对该地区常见的夯土木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4类典型受损的结构形式进行了分析,确定建筑物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淤埋破坏和倒塌破坏。对现有的泥石流冲击作用计算公式进行了分类整理,以三眼峪泥石流实测数据为例对比分析整体冲击力和大石块冲击力的不同计算理论和计算结果。为便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房屋抗泥石流设计,提出了基于泥石流深度并考虑泥石流动力效应的设计计算方法,给出了以三眼峪泥石流为例的动力影响系数设计值和设计泥石流深度取值范围;并对当地典型夯土木结构房屋进行了泥石流安全性分析。此简化计算方法物理意义清晰,计算快捷有效,可用于泥石流多发地带的设计荷载计算,其关键参数泥石流深度可根据当地常年记录以统计值采用,动力放大值可根据沟床纵比降和沟床糙率系数确定。
[Abstract]: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nalysis of debris flow disaster in Sanyanyu County of Zhouqu County, this paper analyzes four kinds of typical damaged structural forms such as rammed soil structure, brick concrete structure and frame structure in this area. It is determined that the main failure modes of buildings are buried destruction and collapse damage. The existing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the impact of debris flow are classified and arranged. Taking the measured data of the debris flow in Sanyanyu as an example, the different calculation theories and results of the whole impact force and the large rock impact force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design of building anti-debris flow by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a design and calcul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depth of debris flow and considering the dynamic effect of debris flow is put forward. The design value of the dynamic influence coefficient and the range of the depth of the designed debris flow are given, taking Sanyanyu debris flow as an example. The safety of debris flow is analyzed for typical compacted civil structure houses. This simplified calculation method has clear physical meaning and is quick and effective. It can be used to calculate the design load of debris flow area, and the key parameter of debris flow depth can be used according to the local annual record and the statistical value. The dynamic amplification value can b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longitudinal ratio drop and roughness coefficient of the trench bed.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甘肃省陇南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L05B01)~~
【分类号】:P64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兴昌;陕西省秦岭西部泥石流区域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0年01期

2 王协康,敖汝庄,方铎;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形态的非线性特征[J];四川水力发电;2000年S1期

3 祁龙;泥石流沟活跃程度的评价方法[J];山地学报;2000年04期

4 袁万钟;论泥石流流动过程中的失水现象[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年03期

5 徐世光,李长才,王明珠;云南小江泥石流与泥石流滩地开发[J];地学前缘;2001年02期

6 王自成,白立新,王孝明,王海港;库池法治理泥石流的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1年S1期

7 魏建功;浅谈我国山地环境与泥石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04期

8 ;泥石流[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1年04期

9 李吉顺;滑坡、泥石流防灾常识[J];中国减灾;2002年03期

10 ;泥石流与滑坡[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璧玉;;成昆铁路北段峡谷区潜在型泥石流[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2 田孝诚;徐勤;;对我国北方山区铁路泥石流的初步认识与选线体会[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3 杨俊杰;;泥石流地区隧道位置选择[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4 王宇丰;;遥感技术在成昆铁路沙湾至泸沽泥石流普查与动态研究中的效果[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5 周陈生;杨晓莉;白金玉;郭会川;;近坝区泥石流(群)沟的危险性及其对电站的影响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崔鹏;庄建琦;陈兴长;张建强;周小军;;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泳;陈晓清;胡凯衡;;泥石流活动与流域特征曲线[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崔鹏;韦方强;谢洪;钟敦伦;杨坤;何易平;胡凯衡;;西部开发中的泥石流问题与其减灾[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十[C];2002年

9 刘希林;苏鹏程;李秀珍;;四川德昌县纸房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宜娟;刘希林;赵源;;四川省雅安市泥石流风险区划[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舒萍;“减轻泥石流的灾害,重在防预!”[N];四川科技报;2007年

2 黄星高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 周金星;多措并举 预警为先 科学防治泥石流[N];中国水利报;2009年

3 彭丽 顾华宁;要为泥石流留下一定空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4 水电顾问集团 范俊喜;水电工程如何避免泥石流影响?[N];中国能源报;2013年

5 安集;发生泥石流怎么办?[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6 安集;泥石流的时间周期规律和预报方法[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7 实习记者 李霞;一看二听识别泥石流 专家教你紧急避险[N];成都日报;2010年

8 记者 段金平;旅游景区泥石流不容忽视[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9 刘孝盈;日本泥石流的监测与预报[N];中国水利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张文天;高山河谷写课题 泥石流沟造良田[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翠容;泥石流堵塞大河判据及沿河线减灾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程思;都江堰市龙溪河流域震后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及易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汉辉;泥石流预报预警先进技术及其在示范区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郭鹏;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成因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宁;单体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及其在四川地震灾区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黄晓虎;泥石流降雨启动机制及早期预警模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史明远;北京市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预测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王硕楠;沟道泥石流堆积体复活启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陈中学;粘土颗粒含量对蒋家沟泥石流启动影响及成灾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樊峗峗;泥石流动力过程模拟及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庆丰;山坡泥石流的风险性分析与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宗源;泥石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3 钟盈;特大型泥石流淤埋路段公路快速修复技术[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4 苟印祥;泥石流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吴雨夫;地震对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条件影响的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陈宁;泥石流发生降雨条件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华伟;太原西山虎峪沟泥石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解琛;泥石流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果;基于GIS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刘丽娜;芦山地震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24147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4147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5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