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高性能主动隔振系统结构动力学分析与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06 17:43
【摘要】:广泛应用于IC光刻、超精密加工与测量等领域的高性能隔振是保障这些高端制造装备/仪器工作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不同装备/仪器对环境振动隔离的要求有所区别,隔振系统结构设计必须平衡其隔振性能需求与制造经济性的关系,具体需要解决以下两大问题:低固有频率与高承载力矛盾的问题、低共振点传递率与宽频域高衰减率矛盾的问题。为此,本论文针对三种典型精密设备的隔振需求,从隔振机构动力学分析、系统结构设计以及实验验证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力求为高性能隔振系统的设计制造提供理论依据。 针对隔振系统经济性设计这一目标,利用独立分量分析方法、离散傅立叶变换原理,给出了微振动在VC振动评价标准下的快速评级方法。建立了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被动隔振结构与天棚阻尼相结合的隔振策略,解决了低共振点传递率与宽频域高衰减率矛盾的问题。基于环境振动情况以及精密设备类型的不同,将隔振系统分为超低频隔振(≤1Hz)、低频隔振(≤2Hz)以及一般隔振(≤5Hz)三类,从系统层面为高性能隔振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在超低频隔振系统结构设计中,为解决低固有频率与高承载力的矛盾,提出了正、负刚度机构并联的隔振策略。研究了负刚度机构的动力学特性,其立方非线性引起的“跳跃现象”会使系统幅值陡增,为此,通过参数分析与优化获得了负刚度机构最小非线性构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永磁负刚度与倒立摆负刚度机构的超低频主动隔振系统结构,实现了多自由度超低频隔振。样机隔振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结构固有频率约为1Hz,传递率在2Hz以后低于-20dB,在10Hz以后低于-40dB。 在低频隔振系统结构设计中,为克服线性刚度弹簧存在的刚度和静变形权衡的问题,采用空气弹簧和摆机构作为低频隔振单元,通过理论建模-仿真分析-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结构参数对其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为低频隔振系统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方程,分析了传感器、作动器配置的合理性。样机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其结构固有频率低于2Hz,固有频率处传递率小于-5dB。 在一般隔振系统结构设计中,考虑到制造经济性采用了螺旋弹簧作为隔振元件。提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螺旋弹簧设计方法,优化了其结构参数。采用箱式构型设计了高刚性轻量化的工作台结构,保障了其在隔振系统中的应用。样机传递率测试曲线表明,结构固有频率低于5Hz。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结论对满足不同精密设备在不同应用场合下要求的隔振系统结构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53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春良,陈子辰,梅德庆;双层主动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14期

2 王加春,董申,李旦;超精密机床的主动隔振系统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0年03期

3 贾振波,淡勇,伍星,田中;压电智能控制在主动隔振中应用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1年05期

4 牛军川,田国会,宋孔杰;主动隔振系统中控制力对结构参数的影响[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1年04期

5 韩保红,闫石,马英忱;一类非线性混沌振动的主动隔振仿真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2期

6 韩保红,闫石,焦耀斌,马英忱;一类非线性混沌振动的主动隔振实验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2年02期

7 李国平,魏燕定,陈子辰;精密设备系统主动隔振的基础理论与技术[J];兵工学报;2004年04期

8 刘纪堂,何建忠;主动隔振平台的低频微振动测量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张磊,付永领,刘永光,何琳;主动隔振技术及其应用与发展[J];机床与液压;2005年02期

10 李磊;高清;霍睿;路长厚;赵学琴;;柔性耦合系统主动隔振有效性策略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申永军;;半主动隔振系统的解析研究[A];第七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安峰岩;孙红灵;肖椽生;徐健;李晓东;;磁悬浮主动隔振系统的控制算法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9]论文集[C];2009年

3 张志谊;王俊芳;沈荣瀛;;自适应主动隔振的试验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刘伟;李宗峰;高扬;;空间高微重力主动隔振系统测量方案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刘永光;陈建;张磊;;基于磁致伸缩作动器的主动隔振实验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斌;董万元;;大型机载光学系统主动隔振平台设计与仿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李双;陈克安;文立华;;压电智能结构主动隔振系统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8 张志谊;;主动隔振与水下声辐射控制[A];第二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刘永光;陈建;张磊;;基于磁致伸缩作动器的主动隔振实验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液压气动专业2005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庆俊;王晓雷;郑钢铁;;单轴柔性体气弹簧主动隔振研究[A];第四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子龙;高性能主动隔振系统结构动力学分析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磊;航天器主动隔振及精确定向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肖斌;柴油机双层隔振台架主动隔振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李国平;面向精密仪器设备的主动隔振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宋春生;柔性浮筏系统的磁悬浮主动隔振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曹青松;新型主动隔振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旭辉;超磁致伸缩作动器优化及主动隔振控制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松;基于静压气浮与音圈电机复合支承的主动隔振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边宇舰;基于双参数加速度反馈的主动隔振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俊芳;自适应主动隔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贾鹏霄;基于音圈电机的主动隔振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刘哲;主动隔振系统控制器的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11年

6 李世才;低频精密主动隔振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7 张源江;针对分子测量机的高精度主动隔振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高清;基于能量观点的主动隔振系统能耗性及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邱熹程;扫描探针显微镜主动隔振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10 刘雷钧;主动隔振系统传感器信号调理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32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532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1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