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叠溪地区强震滑坡特征及危险性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17:16
【摘要】:滑坡的监测预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不仅需要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等学科的努力,更需与现代地球物理、测绘、地理信息与遥感和气象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先进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支撑。目前针对滑坡监测方面采用的方法有精密水准测量、卫星遥感技术、光纤传感器、近景摄影测量、地面激光扫描等等,InSAR、LiDAR技术也开始应用到滑坡的早期识别中,但这些方法存在种种缺陷,如监测范围小、测量难度大、观测周期长、成本高等缺陷。而对于中国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地震频发、滑坡灾害众多的山区,如何能快速“找出”这些滑坡隐患点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依托“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项目,以叠溪地区为研究区,开展强震区滑坡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研究课题,旨在建立强震区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为强震后滑坡的早期识别提供理论依据。论文首先通过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对研究区气象与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工程地质特征、人类工程活动等进行深入分析并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典型滑坡灾害点(新磨村滑坡、杨柳村滑坡)进行深度剖析,总结出研究区强震滑坡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然后结合研究区强震滑坡特征,建立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对其进行危险性评价研究;最后针对高危险区的典型强震滑坡点进行滑距预测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地质构造复杂,不同时代、不同构造体系的新老构造形迹彼此交织,新构造时断时续。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易诱发滑坡灾害。(2)研究区内发育37处强震滑坡,其具有岩体结构破碎、震裂、高位、高速下滑、堆积体与下伏堆积体间不发育滑带,而是因巨大冲击作用形成的扰动带(滑坡堆积体与下伏堆积体成分混杂在一起)等特征。(3)研究区强震滑坡的控制因素有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度、地形起伏度和斜坡结构类型。区内强震滑坡沿断裂带附近800m的范围内密集发育;斜坡坡度在45°~60°时,滑坡发育密度最大;坡体势能越大,越易于滑坡发育;顺向层状斜坡上滑坡发育密度大,逆向层状斜坡上滑坡发育密度小。(4)研究区滑坡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松坪沟左岸、鱼儿寨沟左岸烧炭沟左岸以及小关子村;危险区主要分布于鱼儿寨沟右岸和海拔较高的无人区;低危险区分布于研究区各处,区内地形起伏度不大,坡度较缓,滑坡灾害发育少;极低危险区主要分布于松坪沟沟谷、鱼儿寨沟谷以及岷江开阔地段。(5)根据滑坡剪出口下为折线坡面滑距计算公式和新磨村滑坡滑动特征反推出的内摩擦角为24.3°,对3处典型高危险性滑坡进行滑距预测,一处滑坡预测滑动距离为2556m,2处滑坡有堵塞河道的可能。
【图文】:

坡滑,都江堰,全貌


坡度大致呈上缓下陡的趋势,主滑方向为72°,滑坡造成109人失踪,毁坏居民房屋多达11户,52名村民与农家乐游客遇难(图1-1)。2017年6月24日,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山体滑坡灾害,滑坡体积达1800×104m3。滑体在3470m的高位骤然启动,高速运动2.7km,瞬间覆盖了坡脚村庄,,造成10人死亡,73人失踪(图1-2)。图 1-1 都江堰五里坡滑坡全貌

全貌,坡滑,都江堰,滑坡危险性


茂县新磨村滑坡全貌滑坡危险性是在诱发因素的触发下,滑坡发生滑动、影响范围以及转化为其它形式灾害的概率(乔建平等,2001)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樊晓一;冷晓玉;段晓冬;;坡脚型与偏转型地震滑坡运动距离及地形因素作用[J];岩土力学;2015年05期

2 王东辉;田凯;;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地震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4年02期

3 石文龙;范柱国;李国昌;杨立刚;;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定量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4年03期

4 樊晓一;乔建平;韩萌;曾耀勋;;灾难性地震和降雨滑坡的体积与运动距离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10期

5 张克亮;张亚国;李同录;;二维滑坡滑距预测[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3期

6 张龙;唐辉明;熊承仁;黄磊;邹宗兴;;鸡尾山高速远程滑坡运动过程PFC~(3D)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7 侯景瑞;袁中夏;;汶川地震滑坡与影响因素[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8 李为乐;黄润秋;唐川;许强;;汶川地震触发的绵远河流域崩塌滑坡的特征[J];山地学报;2011年04期

9 方华;裴来政;向灵芝;;汶川地震高速远程滑坡速度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10 黄润秋;;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后效应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吴钟腾;叶龙珍;郑之望;;基于运动学原理的滑坡运动距离预测方法研究[A];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2 沈伟;李同录;;高速远程滑坡运动学研究综述[A];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长春;三峡库区万州城区滑坡灾害风险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顾成壮;强降雨下二蛮山高速滑坡形成机制及运动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吴俊峰;大渡河流域重大地震滑坡发育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张雪峰;区域性山地环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志旺;基于GIS技术的区域滑坡分形特征分析与危险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6 许向宁;高地震烈度区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分析与地质力学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志;基于GIS的雷波县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樊金生;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技术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3 贾杰;高烈度山区强震黄土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马国超;强震区汶川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韩蓓;基于GIS的岷江上游汶川—叠溪河段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6 王磊;基于GIS的理县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7 王多军;震裂山体滑坡启程失稳与运动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郝连成;山区城镇地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9 豆敬翔;基于GIS的平武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娟;小金县震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0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680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7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