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四川宣汉县兴浪坡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06-17 20:11
【摘要】:红层地区受地形地貌、特殊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的影响,是滑坡灾害发生的高易发区,对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四川宣汉县兴浪坡滑坡是近期发生于2004年9月5日暴雨期间的一个红层岩质滑坡,其规模约为148万m~3。通过对该红层滑坡的系统分析,有助于研究红层地区滑坡的形成机制,并为该地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对保障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治安都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同时本文还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研究,有助于判断该滑坡是否存在失稳隐患,对今后的防震减灾具有积极意义。通过系统的现场工程地质测绘,并结合研究区基本地质环境条件,利用钻探等勘查手段,研究滑坡区岩性组合、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坡体结构等特征;在研究滑坡变形破坏的分区特征基础上,分析滑坡发生的影响因素,结合滑带土的性质演变与力学模型,研究该滑坡的形成机制;采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概念模型”,对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进行模拟再现,最后通过极限平衡法对滑坡现阶段稳定性进行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兴浪坡滑坡受亭子铺向斜影响,为“上陡下缓”型顺向坡,坡度逐渐变缓,为18~25°。岩性组合为砂泥岩互层,滑面为砂泥岩接触面的软弱结构面,岩层产状为128~140°∠19~23°,岩层层厚集中在15~35cm,滑坡长约为304m,宽约为610m,高差约140m,滑体平均厚约8m,方量达148万m~3。斜坡下部堆积两处早期老滑坡,在地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变形破坏。(2)依据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差异,可以将滑坡分为滑移区、隆起-溃曲区和阻滑区;变形主要为拉张裂缝与鼓胀裂缝,变形裂缝宽约在10~25cm之间,长度一般为20~50m,中部发育一条延伸长约412m的岩层弯曲隆起折断带,此为剪出口部位,隆起高度约3~8m。在力学机制上,将滑坡主要分为主动传力区与被动挤压区,据此判断该滑坡的形成机制为滑移-弯曲型。(3)分析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坡体结构及形态特征,结合滑坡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采用显微构造与物理力学试验分析滑带土的演化过程,并结合力学模型,验证了发生滑移-弯曲型滑坡的临界长度,并对兴浪坡滑坡滑移前稳定性进行判断;综合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演化过程,其过程主要分为:轻微弯曲-鼓胀阶段、强烈弯曲-隆起阶段与顺层剪出溃曲阶段。(4)验证兴浪坡滑坡形成机制,主要采用3DEC数值模拟软件对滑坡在天然及暴雨工况下进行模拟,分析两种工况下的滑坡产生的变化;同时分析滑坡在暴雨工况下的变形破坏过程,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模拟结果显示,滑坡破坏过程分为:初始应力积累、轻微弯曲-鼓胀、强烈弯曲-隆起与顺层剪出溃曲四个阶段。(5)通过定性方法评价了滑坡现阶段稳定性,目前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采用极限平衡法对滑坡主滑面与潜在滑面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滑坡在天然工况处于基本稳定或稳定状态;暴雨与地震工况下,均处于欠稳定状态;内摩擦角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较于粘聚力更明显。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2.22
【图文】:

技术路线图,岩土体,滑坡形成机制,合理数


7图 1-1 技术路线图破坏模式,建立地质力学模型;对斜坡岩土体进行物理力学试验,科学合理的选取滑坡岩土体的各个力学参数,为滑坡形成机制的力学分析、数值模拟、稳定性计算提供合理数据。

坡滑,总体特点,洪涝,季风气候


图 2-1 兴浪坡滑坡交通位置图文条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区,总体特点是:温暖潮湿、雨少雨、夏热多雨,并伴有干旱、暴雨(洪涝)与冰雹等灾 16.8℃,最高气温可达 41.2℃,最低气温仅有-5.4℃,详见表 2-1 多年各月平均气温统计表3 4 5 6 7 8 9 10 11 1 11.3 12.9 20.4 21.6 24.4 24.5 20.2 16.0 11.3 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川;付成华;邹海明;何欢;钟学梅;;基于离散单元法的三维滑坡过程数值模拟分析[J];人民珠江;2015年02期

2 徐光政;;云南滇中红层地质特性分析及工程运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4年12期

3 简文星;童龙云;;川东天台乡滑坡滑带特征及其工程意义[J];工程地质学报;2012年05期

4 赵权利;孙红月;王智磊;尚岳全;;承压水对平推式滑坡的作用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5 路为;白冰;陈从新;;岩质顺层边坡的平面滑移破坏机制分析[J];岩土力学;2011年S2期

6 吴红刚;马惠民;侯殿英;周德培;冯君;;青海高原龙穆尔沟红层滑坡变形机制的地质分析与模型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10期

7 卢海峰;陈从新;袁从华;于洪丹;沈强;;巴东组红层软岩缓倾顺层边坡破坏机制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S2期

8 付华民;董清志;;基于3DEC的某平推式滑坡成因机制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0年08期

9 巨能攀;赵建军;黄润秋;邓辉;王彦东;;基于3DEC的边坡块体稳定性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王运生;吴俊峰;魏鹏;王晓欣;韩丽芳;李月美;马宏宇;邵虹涛;徐鸿彪;;四川盆地红层水岩作用岩石弱化时效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守定;李晓;张年学;刘艳辉;;三峡库区宝塔滑坡泥化夹层泥化过程的水岩作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赵权利;缓倾滑坡中承压水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缪海波;三峡库区侏罗系红层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与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3 宋玉环;西南地区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戚国庆;降雨诱发滑坡机理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思远;三峡库区乌江流域灰岩顺层滑坡形成机制及其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郝彦鹏;北川县筲箕窝滑坡复活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建芳;我国典型岩溶区滑坡灾害时空分布及灾情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胡新红;湘西朱雀洞大滑坡机理分析与处治措施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18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718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8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