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谭家湾滑坡含粗颗粒滑带土流变性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1 08:50
【摘要】:为研究含粗颗粒滑带土流变性质对水库滑坡的影响,基于谭家湾滑坡的勘察成果和监测数据,分析了滑坡的变形特征;选取含粗颗粒滑带土原状试样开展三轴流变试验,研究了滑带土的变形及其强度。结果表明,含粗颗粒滑带土呈现瞬时弹塑性变形、衰减变形和稳态变形3个阶段,与滑坡宏观变形阶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荷载稳定阶段滑带土变形分为衰减变形和稳态变形,其变形趋势亦与水位稳定时滑坡宏观变形演化相吻合;含粗颗粒滑带土为典型的稳定流变材料,其变形阶段与不含粗颗粒滑带土相近,且含粗颗粒滑带土的强度参数具有显著时间效应,会对滑坡的长期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研究结果为滑坡变形预测及长期稳定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图文】:

曲线,表面位移,曲线,滑坡变形


第35卷第6期田文:谭家湾滑坡含粗颗粒滑带土流变性质研究m。C1、C2两条裂缝变形规律基本相同,即当库水位骤降时,裂缝宽度快速变大;当水位稳定时,裂缝宽度依然不断扩大但变形速率较慢。"#"表面位移演化沿主滑剖面布置一条监测线,该监测线共有J01、J02、J03、J04、J05五个监测点,高程分别为112、133、162、210、239m,采用GPS监测滑坡地表位移。采用滑坡2013年2月~2015年12月的表面GPS位移数据开展分析,位移曲线见图1。由图1可知,滑坡变形宏观表现为快速变形、变形衰减和慢速稳定变形3个阶段。快速变形阶段,由于每次水位变化后引起滑坡体的渗流场发生变化,同时改变滑坡体内的应力场分布,从而引起滑坡变形迅速发展;滑坡变形衰减阶段,渗流场和应力场逐渐趋于稳定,滑坡变形速率逐渐减小;慢速变形阶段,滑坡渗流场和应力场基本稳定,滑坡变形平稳发展,滑坡处于缓慢、持续、渐进的变形过程,体现滑坡的蠕动特性。图1滑坡表面位移曲线Fig.1Displacementcurveofthelandslide"#$滑坡变形机理通过分析滑坡宏观裂缝和表面位移的演变特征,可知滑坡变形的外因为库水位的下降作用,内因则为滑坡土体的流变性质。一方面,滑坡在库水位急剧降低的过程中,其内部渗流场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应力场的变化;滑坡中前部直接与库水位接触,因此渗流场首先影响滑坡中前部变形,最终使得滑坡表现出牵引式变形特征,即滑坡前缘首先出现裂缝C2,其后在滑坡中部出现裂缝C1;同时滑坡表面位移监测数据也印证了滑坡变形由前向后发展的牵引式特点,即变形量级和变形速率均由滑坡前缘向后缘逐渐变小;另一方面,滑坡在库水位稳定期间,同样表现出持续渐进的变形特征,体现出滑坡土体特别是滑带土变形的时间效应。

曲线,轴向应变,时间变化,曲线


图2轴向应变随时间时间变化曲线Fig.2Strain-timecurve土体矿物颗粒产生破裂的量级,因此判断土体的流变机制主要由颗粒的相对位置移动引起[4,6]。试样荷载增加时,土颗粒由于荷载迅速增加发生空间位置的持续变化,尤其是与周围颗粒接触较少的土颗粒受到不平衡力较大,其不断发生移动和旋转以便使接触配位数增加,此时颗粒位置移动和旋转的幅度较大,宏观上表现为变形速率较快;随着土颗粒不平衡力的逐渐减少,颗粒空间位置调整的幅度亦逐渐减小,土体流变在宏观上的速度不断减小;当土颗粒的接触配位数多到试样内的稳定应力链形成,土颗粒位置仅发生微小的变化,其调整范围在整个试样内较为均匀分布,宏观表现为流变速率的稳定[3,4]。由此可知,流变的变形量级和速率与细观土颗粒的空间调整幅度密切相关,而颗粒的调整幅度与剪应力值有关。因此,土体的绝对流变量、流变速率和流变阶段划分均与剪应力值或剪应力水平相关。$#%滑带土长期强度由于土体流变阶段中未出现加速变形阶段,因此采用等时曲线法计算滑带土的长期强度。图3为不同围压下滑带土的等时曲线。由图3可图3流变试验等时曲线图Fig.3Isochronouscurveofcreeptest知,不同时刻的等时曲线簇表现为2种特征:①加载2h和4h的等时曲线表现为近线性,表明短时间内滑带土的时间劣化效应较弱;②从加载16h开始,随着加载时间的增长,各曲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等时曲线表现出明显的拐点,根据分级加载流变试验确定长期强度的研究[6],曲线近似于双曲线形状,且出现拐点的应力水平由高到低逐渐过渡,表明随着时间增长滑带土劣化效应不断增强。图3中加载时间较长的等时曲线都具有明显转折点,该转折点标志着滑带土由于时间劣化效应已经发生了塑性

等时曲线,等时曲线,流变试验


旯凵系?速度不断减小;当土颗粒的接触配位数多到试样内的稳定应力链形成,土颗粒位置仅发生微小的变化,其调整范围在整个试样内较为均匀分布,宏观表现为流变速率的稳定[3,4]。由此可知,流变的变形量级和速率与细观土颗粒的空间调整幅度密切相关,而颗粒的调整幅度与剪应力值有关。因此,土体的绝对流变量、流变速率和流变阶段划分均与剪应力值或剪应力水平相关。$#%滑带土长期强度由于土体流变阶段中未出现加速变形阶段,因此采用等时曲线法计算滑带土的长期强度。图3为不同围压下滑带土的等时曲线。由图3可图3流变试验等时曲线图Fig.3Isochronouscurveofcreeptest知,不同时刻的等时曲线簇表现为2种特征:①加载2h和4h的等时曲线表现为近线性,表明短时间内滑带土的时间劣化效应较弱;②从加载16h开始,随着加载时间的增长,各曲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等时曲线表现出明显的拐点,根据分级加载流变试验确定长期强度的研究[6],曲线近似于双曲线形状,且出现拐点的应力水平由高到低逐渐过渡,表明随着时间增长滑带土劣化效应不断增强。图3中加载时间较长的等时曲线都具有明显转折点,该转折点标志着滑带土由于时间劣化效应已经发生了塑性破坏。根据陈宗基等[7]的流变理论和滑带土等时曲线的特征,以曲线相距最近处作为t=∞时刻的等时曲线的拐点较为合理可靠。因此,可确定围压为100、200、400、600kPa时长期剪切强度分别为114、171、317、420kPa。综上所述,滑带土长期强度均低于瞬时强度,围压为100、200、400、600kPa时抗剪强度的长期值较瞬时值分别降低29.8%、32.9%、28.7%、34.2%。不同围压作用下滑带土的平均长期抗剪强度约为瞬时抗剪强度的48.6%。采用库仑-摩尔强度模型作为滑带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新虎,赵法锁,毛彦龙;黑河水库大坝右坝肩滑体底滑带结构特征分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晏鄂川,刘汉超,唐辉明;滑带土动力学性质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3 田斌,戴会超,王世梅;滑带土结构强度特征及其强度参数取值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17期

4 刘小丽,邓建辉,李广涛;滑带土强度特性研究现状[J];岩土力学;2004年11期

5 王世梅,刘德富,Г .Тер-Мартиросян,陈晶晶;某滑坡滑带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05年07期

6 吴剑;罗先启;程圣国;;滑带在高速剪切条件下的固液两相流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7 吴剑;罗先启;程圣国;;滑带在高速剪切条件下的固液两相流问题[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6年02期

8 项伟;崔德山;刘莉;;离子土固化剂加固滑坡滑带土的试验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9 王志俭;殷坤龙;简文星;张峰;;万州安乐寺滑坡滑带土松弛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10 谭超;傅荣华;聂德新;;基于“重力压密法”下的滑带土强度参数取值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祥友;刘成渝;李玉生;官泽鸿;;滑坡滑带土残余内摩擦角预测模型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林锋;丁秀美;杨松;;滑带土强度对水的敏感性直剪试验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翔;康景文;蒋进;王义军;;膨胀土地区某滑坡滑带土强度指标确定方法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永锋;;对滑带力学参数的若干探讨[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张国明;曹曦;李树武;;茨姑滑坡滑带土参数选择及稳定性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龙建辉;李同录;李萍;;滑带黄土的剪切蠕变实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玉成;杨光华;胡海英;乔有梁;姚捷;曾进群;;某滑坡体滑带土抗剪强度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黄敏;刘小丽;李白;;滑带土残余抗剪强度与再生抗剪强度的关系探讨[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何德海;汪益敏;;南岭滑坡分析与治理[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10 樊成意;梁收运;;土体SEM图像处理中阈值的选取[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剑;滑带剪切过程的离散元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2 李华斌;滑坡滑带土微结构的定量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2年

3 刘动;基于滑带土剪切强度特性的边坡渐进性破坏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4 汪斌;库水作用下滑坡流固耦合作用及变形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5 王志俭;万州区红层岩土流变特性及近水平地层滑坡成因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滑带土组成特征及其成因意义[D];兰州大学;2010年

2 宋丙辉;滑坡滑带土工程特性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束骞;环剪试验条件下近水平岩层滑坡滑带土的力学行为特性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高东;大光包巨型滑坡的滑带特征及滑坡动力学响应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高扬;滑带土蠕变特性试验研究及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伟;黄土—泥岩接触面滑坡滑带土变形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7 程晓辉;宝塔区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滑带土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8 齐笛;延安地区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滑带土的物理力学特征及微观结构变化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9 王建伟;黄土—基岩滑坡滑带土特性及形成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10 周新;基于蠕变和软化特性分析的平推式红层滑坡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501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7501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5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