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碳化铁薄膜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7 08:36
【摘要】:近年来,铁基及其化合物以其独特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例如,在能源转换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如氧还原反应、电催化、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此外,高饱和磁化强度和稳定性使碳化铁纳米材料在生物医疗及磁存储等方面得以应用。通常,碳化铁纳米材料主要采用还原渗碳法、热分解法、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进行合成。然而在目前的合成路线中,所伴随的高温等复杂过程导致碳化物颗粒的大小和形态难以控制,且多数报道中碳化铁纳米粒子主要是碳材料合成过程中的副产物。本论文以Fe(~(tBu2)AMD)_2或Fe(~(tBu2)DAD)_2为前驱体,氢等离子体为共反应物,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成功制备了碳化铁薄膜。研究沉积温度、放电时间对薄膜成分、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此外,Fe(~(tBu2)DAD)_2前驱体在150-230℃间发生热分解,利用脉冲化学气相沉积成功制备了金属铁薄膜。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首次使用Fe(~(tBu2)AMD)_2前驱体,利用氢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技术成功制备碳化铁薄膜。在较宽的温度窗口(80-210℃)下,该薄膜表现出良好的逐层生长行为,生长速率为0.041 nm/cycle。研究了沉积温度、放电时间对薄膜成分与结构的影响,且在沉积温度90℃下,将该高纯、连续、平滑的碳化镍薄膜共形地沉积于导电碳布上进行了电化学析氢性能的研究。(2)首次使用Fe(~(tBu2)DAD)_2前驱体,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碳化铁薄膜。在温度窗口80-130℃下,薄膜的生长速率为0.068 nm/cycle。在沉积温度为90℃时,将该碳化铁薄膜沉积于导电碳布上进行了电化学析氢性能的研究。此外,研究了Fe(~(tBu2)DAD)_2前驱体分别以氢气或氢等离子体作为反应物时,在热分解温度(150-230℃)脉冲化学气相沉积薄膜形貌、成分、结构的变化。并初步研究了该薄膜掺杂一定比例碳化镍的电化学析氧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B38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伟,何业东;微等离子体增强电化学及其在表面技术中的应用[J];表面技术;2005年05期

2 李炳宗,厉佳,顾志光;NH_3等离子体增强热处理形成硅化钛导电薄膜[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3 张敏;;用于液晶显示寻址的一种新型背对背二极管元件[J];光电子学技术;1988年03期

4 左洪波,孔庆山,尚欠琦;等离子体增强电化学表面陶瓷化技术[J];材料保护;1995年07期

5 孙文立;徐军;陆文琪;;等离子体增强磁控溅射沉积碳化硅薄膜的化学结构与成膜机理[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8期

6 万军;饶志鹏;方攸同;陈波;李超波;夏洋;;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4年02期

7 孙膺九;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硅外延新技术[J];稀有金属;1987年01期

8 Matthias Selders;陈拱诗;;等离子体增强和离子束增强的物理涂覆法[J];国外金属热处理;1985年03期

9 刘洪刚,叶敦菇,程国安;等离子体增强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取向金刚石薄膜[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0年01期

10 左洪波,郝相君,孙庆山,李欣;一种新型表面改性技术──等离子体增强电化学表面陶瓷化(PECC)[J];中国表面工程;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陶;施维;项礼;姜辛;;直流等离子体增强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DC-Plasma-Enhanced HF-CVD)制备金刚石—碳化硅复合薄膜[A];TFC’09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陶;施维;项礼;姜辛;;直流等离子体增强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DC-Plasma-Enhanced HF-CVD)制备金刚石-碳化硅复合薄膜的初步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3 孙文立;光磊;陆文琪;徐军;;沉积偏压及N2流量对a-CNx膜成分、结构和性能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4 汝丽丽;黄建军;孟月东;;微波ECR等离子体增强磁控溅射多晶硅薄膜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5 任兆杏;沈克明;孟月东;舒兴胜;;等离子体增强镀膜技术[A];第四届华东真空科技学术交流展示会学术论文集[C];2003年

6 董闯;;载能束材料改性[A];2008年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暨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十二届电子束离子束学术年会、中国电子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电子束焊接学术交流会、粒子加速器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离子源学术交流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2008年全国高能束加工技术研讨会、北京电机工程学会第十届粒子加速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刘定斌;;基于等离子体增强的分析化学新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分会:生物分析和生物传感[C];2016年

8 杨茜雯;吴迪;彭海琳;谢芹;刘忠范;;电化学方法制备石墨烯光电检测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徐幸梓;王必本;高凤英;张力;曾丁丁;;离子轰击碳膜形成碳尖端的研究[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林鸿溢;吴瑶敏;齐秋群;蒋耘晨;郑怀德;;纳米半导体薄膜的结构特征[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王志彦 徐蒙 实习生 谢金晶;高端太阳能装备有了“中国造”[N];解放日报;2011年

2 许祯;陶瓷彩铝技术获国家专利[N];中华建筑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卫青;喷射RF射频等离子体增强脉冲激光沉积o-BN薄膜及其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徐军;微波-ECR等离子体增强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及CN薄膜的制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3 陈耿旭;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效应下的荧光显微成像研究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玉莲;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碳化铁薄膜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9年

2 刘新坤;等离子体增强原子层沉积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3 李志飞;等离子体增强作用的内弹道过程数值模拟[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周裕成;高热焓等离子体增强含能颗粒床燃烧与流动特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5 章瀚;新型有机/贵金属杂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等离子体增强光谱上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6年

6 王明磊;等离子体增强磁控溅射法制备CrN薄膜工艺及其性能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7 孙宇飞;亚波长等离子体增强小型化天线辐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8 马冬月;基于LabVIEW的等离子体增强ALD控制系统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9 孙文立;等离子体增强磁控溅射制备碳化硅薄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坤鹏;等离子体增强平衡磁控溅射制备硬质涂层及钢表面渗氮[D];辽宁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59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759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3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