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9 17:56
【摘要】:花岗岩残积土大范围发育于福建沿海区域。由于花岗岩残积土工程地质特性的特殊性以及区域性较强的特点,使得对其物理力学特征研究不够深入,从而导致花岗岩残积土地区岩土工程问题频发。论文以福州某边坡取得的花岗岩砾质黏性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物质成分分析及压缩性试验、湿陷性试验、崩解性试验、应力路径三轴试验等室内试验,研究了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并就其本质原因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花岗岩残积土的物质成分分析。研究表明:花岗岩残积土的黏土矿物成分以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缺少蒙脱石,其发育过程经历了明显的富铝化和盐淋失过程。花岗岩残积土可溶盐和有机质含量较少,阳离子交换量较小,比表面积较小。同时,花岗岩残积土拥有大量的微孔隙和小孔隙,表明团粒体内颗粒排列比较紧密,胶结较强。(2)开展结构性对花岗岩残积土压缩性和湿陷性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花岗岩残积土属于中压缩性土体,湿陷性不明显。原状样相比于重塑样其压缩系数较小,但随着荷载增加,两者的压缩特性趋于一致。干湿循环作用对花岗岩残积土的结构有较大影响,使得其更易发生压缩变形,循环次数越多,影响就越明显。但由于湿陷系数量值过小,重塑和干湿循环变化对其影响不明显。(3)pH值和浸泡时间对花岗岩残积土崩解特性影响。研究发现:pH值相同条件下,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量随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浸泡时间越长,增加量越大。在浸泡时间一定时,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量随着pH值的减小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酸性越强增加量越大。(4)花岗岩残积土应力路径三轴试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花岗岩残积土增p和等p三轴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均为应变硬化型,而减p三轴试验应力应变曲线为应变软化型,破坏形态均为鼓状破坏。除等p应力路径下的结构性表现不明显之外,花岗岩残积土原状样相比重塑样均表现出较强的结构性。等p和减p三轴试验与增p三轴试验强度指标相比:原状样黏聚力c'有一定幅度降低,而内摩擦角φ'则有一定幅度增加,其中等p三轴试验下指标变化更加明显,而重塑样相应的抗剪强度指标则表现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减p相对于增p的指标变化幅度较小。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P642
【图文】:

取样位置,1试验,碎石


而下各岩土层如下:逡逑1)第一层为杂填土,该土颜色为灰色、灰黄色,呈松散?稍密状及坡残积上及风化岩块为主,含少量杂草及植物根茎,块石,硬质物含量约35 ̄50%,分布不均句,均为新近回填,未经专,均匀性和密实度差。逡逑)第二层为含黏性土碎石,土体颜色为灰黄色,呈硬塑状态,为土由大量黏粒及粉粒组成,含有较多碎石,碎石粒径3?8cm,61.0%,该层局部相变为含碎石黏性土。切面粗糙,无摇震反应,中等。逡逑n逡逑

剖面图,剖面,碎石,黏性土


而下各岩土层如下:逡逑1)第一层为杂填土,该土颜色为灰色、灰黄色,呈松散?稍密状及坡残积上及风化岩块为主,含少量杂草及植物根茎,块石,硬质物含量约35 ̄50%,分布不均句,均为新近回填,未经专,均匀性和密实度差。逡逑)第二层为含黏性土碎石,土体颜色为灰黄色,呈硬塑状态,为土由大量黏粒及粉粒组成,含有较多碎石,碎石粒径3?8cm,61.0%,该层局部相变为含碎石黏性土。切面粗糙,无摇震反应,中等。逡逑n逡逑

示意图,示意图,花岗岩残积土,黏土矿物


将花岗岩残积土试样放置在烘箱中,在105°C的温度下烘干12h,逡逑以确保样品完全千燥,再用碾钵将试样碾成粉末备用。试验所用仪器为逡逑MiniFlex600的台式X射线衍射仪,仪器构成示意图如图2-3所示。逡逑I逡逑计算机逡逑逦逦逦1逦系统逡逑X射线逦i邋逦乙、样品台逡逑发射器邋t ̄ ̄ ̄■甲:—……逡逑\邋测角仪逦\私逡逑—v逦!>%邋r-^逡逑逦测量记录逡逑系统逡逑图2-3邋X射线衍射仪示意图逡逑衍射试验图谱如图2-4所示。X衍射试验得到的最基本数据足衍射角度值和逡逑强度值,在衍射图谱上分别为X轴和Y轴。从图谱中的峰位、峰强以及峰形可逡逑初步定性判断该花岗岩残积土样品中发育有多种矿物。通过图谱物相分析最终得逡逑到表2-3的矿物成分和含量分析表。逡逑由矿物含量分析表可知,该处花岗岩残积土的原生矿物中石英和长石占据绝逡逑大比例,次生黏土矿物中高岭石含量最多,占据较大的比例,而价利石含量相对逡逑较小,不含蒙脱石。花岗岩残积中的黏土矿物具有一定的粘结作用,在湿润的状逡逑态下可以将细颗粒连接在一起,而当土体干燥时,粘结效果减弱。同时,由于土逡逑体中含有较多的高岭石,使得土体具有更高的亲水性,同时会对土体力学性质造逡逑成一定的影响,造成上体压缩性较高,抗剪强度较低。逡逑14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旭;熊传祥;钟富林;;酸污染条件下花岗岩残积土崩解特性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年06期

2 陈荣波;;浅析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物理、力学特征[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6年07期

3 温勇;杨光华;汤连生;徐传堡;黄致兴;黄忠铭;张玉成;;广州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力学特性试验及参数研究[J];岩土力学;2016年S2期

4 曾锋;;广东市桥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特性[J];土工基础;1993年01期

5 黄志];王燕;;花岗岩残积土土工试验中的几个问题[J];勘察科学技术;1987年02期

6 裴正林;;用弹性波速度评价花岗岩残积土工程性质初探[J];勘察科学技术;1988年06期

7 刘家明;李廷学;黄志(山仑);何颐华;;高层建筑下花岗岩残积土地基研究[J];勘察科学技术;1988年02期

8 李江;邓斌;;花岗岩残积土在周期荷载下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J];岩土力学;1989年04期

9 黄冠;简文星;谭宏大;;花岗岩残积土水-力相互作用特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9年02期

10 杨斐;;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特性分析及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简文彬;陈文庆;郑登贤;;花岗岩残积土的崩解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2 常晓军;葛伟亚;田福金;邢怀学;魏峰;邓鼎兴;叶龙珍;叶永红;;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初步研究——以福建东南晋江半岛花岗岩残积土为例[A];第一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建增;王贺;张洁;张璐璐;;降雨条件下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的系统可靠度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7年

4 眭彪;董国明;林炜;张家远;;花岗岩残积土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的简便工程方法评价[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徐通;颜波;谢晓锋;韩佳泳;罗俊;;花岗岩残积土胶结损伤三轴试验数值模拟[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秦志光;李志;罗嗣海;;广东平海电厂强夯法处理花岗岩残积土地基试验成果与分析[A];2010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工程地质与海西建设”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沈启炜;黄明;邓涛;;滨海残积土基本特性试验及异形基坑开挖方案优选[A];第八届全国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8 杨洁;尚彦军;;华南地区花岗岩风化土粒度分布特征剖面及区域变化[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9 孙成伟;;广州地铁工程建设中的岩土工程问题[A];广东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暨学术报告会报告集[C];2016年

10 徐斌;;花岗岩风化残积土工程特性初探[A];2016年1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栾帅;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与变形计算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吴能森;结构性花岗岩残积土的特性及工程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孙成伟;花岗岩残积土工程特性及地铁深基坑设计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4 罗小艳;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力学特性与土水特征参数贝叶斯分析[D];南昌大学;2017年

5 王辉;珠三角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非线性预测[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磊;花岗岩残积土物性电化学表征及斜坡稳定角研究[D];湘潭大学;2019年

2 吴传云;花岗岩强风化区高液限残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D];湘潭大学;2019年

3 张坤杰;复合坡面花岗岩残积土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4 余刚;花岗岩残积土结构性表征及硬化土模型参数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5 韦毅;干湿循环效应下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土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分析[D];福州大学;2018年

6 陈伟文;花岗岩残积土应力路径试验研究[D];福州大学;2018年

7 刘胜;石灰—粉煤灰改良花岗岩残积土试验研究[D];福州大学;2018年

8 金旭;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D];福州大学;2018年

9 曾洲;花岗岩残积土地区人工边坡稳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10 林乔宇;厦门花岗岩残积土HSS模型参数的研究及工程应用[D];华侨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62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762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7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