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真空管吸附床内翅片强化传热传质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7 11:35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能源技术,是一种能够代替氟利昂制冷剂的技术,能够有效缓解温室效应。但是由于其制冷系统的传热传质差和循环周期长等原因,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技术未能广泛应用。本文针对改善系统的传热传质性能和缩短循环周期进行了研究。首先为了改善吸附床传热传质性能差,对以SAPO-34沸石分子筛-水为工作对的内置翅片式吸附床太阳能吸附制冷装置在晴朗无云、无风、阳光充足的天气下进行了实验,研究了翅片数量m=2、4、6、8;翅片高度h=15mm;翅片厚度d=1mm时制冷系统的性能。该系统采用自动聚焦抛物槽装置,太阳能利用率较高。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翅片数量的增加,吸附过程中床内的温度上升变缓,吸附量增大,吸附过程结束后床内平均温度降低。预热过程中,随着翅片数的增加,预热时间变长,床内的平均温度达到大约100℃左右,压力大约为11500Pa左右。脱附过程中,床内的温度持续上升,而一旦与冷凝器接通,压力在骤降后会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冷却过程中,床内的温度和压力都持续下降,翅片数愈多,冷却时间愈短。在制冷阶段,蒸发器内的温度持续下降,降幅与翅片数密切相关。总之,随着翅片数的增加,虽然系统在预热和脱附过程中所需的太阳能增加,但是系统的制冷量、COP以及SCP均变大,系统的循环周期变短。其次,本文运用软件FLUENT对以硅胶-水为工作对的翅片式吸附床的冷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翅片的尺寸参数对冷却时间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添加翅片可以改善吸附床的性能,使吸附床内温度的下降速率变快,冷却时间缩短。还发现了翅片的厚度对于冷却时间基本没有影响,而随着翅片高度的增加,吸附床内达到平衡温度所需时间变短,温度下降速率变快,系统的冷却时间也随之减少。另一方面,虽然翅片的加入缩短了冷却时间,但是在冷却铜管上添加翅片会使吸附材料的填充量变少。为了保证系统的制冷量,需要对翅片的尺寸参数进行选择,优选得到翅片的最佳尺寸参数为:数量m=4,高度h=20mm,厚度d=1mm,此时系统的冷却时间为2100s。
【学位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B611
【部分图文】:

吸附式制冷,吸附床,吸附过程


图 1-2 吸附式制冷循环的分类Fig.1-2 The classification of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 cycle型制冷循环只有解吸和吸附过程,是吸附制冷最基本数 COP 非常小,大多数都低于 0.4,不能满足人类所需人们开始研究可以连续制冷的吸附式制冷循环系统。连型制冷循环的 COP 高,循环周期短,但是仍然不能充了回热回质循环、复叠循环、多级循环、热波循环等多的基本原理是用吸附过程中一台吸附床释放的显热和的另一台吸附床进行加热。回质循环的基本原理是接通和刚结束吸附过程的另一个吸附床,由于刚结束解吸过刚结束吸附过程的吸附床,所以刚结束解吸过程的吸附刚结束吸附过程的吸附床,刚结束吸附过程的吸附床会高吸附床的解吸量,从而提高系统的制冷量。李金平

扩展表面,吸附床


热循环具有更高的 COP;在所研究条件下,对于热波循环添加回质过程对于循环的 COP 影响不大;此外,热波循环的 COP 随着最大床温和蒸发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最小床温和冷凝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并且与单级循环和双床回热循环相比,吸附床质量的变化对热波循环的 COP 影响最小。Grzebielec[45]搭建了一个以活性炭-甲醇为工作对,由两个圆柱形吸附器、冷凝器、蒸发、油加热器和两个油冷却器组成的热波吸附式制冷设备,测试得到该设备的 COP 为 0.13。1.2.4 吸附床传热强化技术对于吸附式制冷系统来说,吸附床的性能会直接影响系统的制冷性能,因此许多学者对于强化吸附床的传热传质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是对吸附床进行结构的优化和改善吸附介质的性能,有以下几种方法。(1) 增加吸附床的热交换面积增加吸附床的热交换面积是强化吸附床传热的最有效的方式,主要类型有板翅式、螺旋板式和针刺板式吸附床等,如图 1-3 所示。

结构图,吸附床,热管,结构图


利用热管技术附床热阻小,具有很好的导热性,由于热管内的蒸汽处于饱段流向冷凝段的温降很小,所以热管具有优良的等温性,热统的循环周期,提高制冷效率,热管吸附床如图 1-4 所示。究和模拟计算探讨了太阳能驱动的热管吸附床的性能,热管更加均匀,循环时间缩短,制冷效率和循环吸附量有所提高用于渔船的热管式制冰机,该制冰机以氨为制冷剂,活性剂。结果表明:该制冰机在蒸发温度为 15℃时的制冷功率为W/kg,COP 为 0.404。潘新祥等[52]将以氯化钙-氨为工作对的壳管吸附床进行了性能对比。结果表明:热管吸附床提高系统的 COP、SCP。Sang 等[53]对热管在吸附式制冷机的应表明:单层热管式吸附床的 COP 和 SCP 分别是 0.231 和 84翅片管式吸附床的系统性能值;七层热管式吸附床的 COP 752.4W/kg,比翅片管式吸附床的 COP 和 SCP 分别高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玲;王如竹;夏再忠;;一种高效吸附床的设计及二维传热数值模拟分析[J];化工学报;2011年11期

2 何兆红;鲁涛;黄宏宇;郭华芳;小林敬幸;陈勇;;新型吸附床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2011年10期

3 李海霞;闫静雯;;用导热理论确定制冷吸附床偏心距的数值模拟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4 蔡宏伟,刘震炎;管式吸附床强化传热结构的研究[J];节能技术;2005年02期

5 苑中显;高东东;;太阳照射下吸附床内部温度的数值模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6 申付波;翟悦;张剑刚;窦志勇;;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吸附床壳体仿真及优化设计[J];真空;2017年05期

7 刘冬稔;凌祥;;板式吸附床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1期

8 朱静;;两种吸附床传热热阻分析及其强化传热研究[J];河南科技;2016年09期

9 杨凡;张海全;;空气取水用套管式吸附床的吸附特性[J];化工进展;2016年S1期

10 田甜;季阿敏;王长江;;两种不同形式太阳能吸附床制冷性能比较[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莉;陈焕新;张威;董媛媛;张绰;殷明;;单元管长度对壳管式吸附床传热特性的影响[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业凤;王如竹;;吸附式空气取水器的吸附床内传热传质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三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高旭;徐敬玉;A.S.Maiga;王勤;陈光明;;一种用于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新型流态化吸附床的初步实验研究[A];浙江制冷(2013年第01期总第102期)[C];2013年

4 周毅;李炳熙;高晓燕;付忠斌;;翅片管式硅胶-水吸附床优化设计[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玉文;王锐;马艳红;田津津;;气体在吸附床层中传质速率的计算分析[A];2006年大型空分设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正根;王如竹;;活性炭块状化方法及其在吸附制冷中的应用[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宋飞;杜维明;吴业正;;CaCl_2-CH_3OH吸附式制冷的特性研究[A];第七届海峡两岸制冷空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郑青榕;顾安忠;蔡振雄;廖海峰;郑超瑜;;活性炭吸附储氢罐充放气过程的试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9 宋飞;杜维明;吴业正;晏刚;;CaCl_2-CH_3OH吸附式热泵吸附床特性与动态仿真[A];第十二届全国冷(热)水机组与热泵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蓓;赵孝保;;吸附式制冷的研究进展[A];制冷空调新技术进展——第四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凯;氯化钙/膨胀石墨混合吸附剂的吸附特性及其在双热管型吸附制冷系统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潘权稳;采用模块化吸附床的硅胶—水吸附式系统制冷性能研究及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孟祥睿;中温余热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及吸附床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4 杨培志;燃料电池汽车余热驱动的活性炭—甲醇吸附式制冷系统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褚效中;氢同位素吸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祝显强;RVPSA制氧吸附床内流动、传热传质及分离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年

7 齐朝晖;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8 包华汕;低品位热源驱动的热化学再吸附制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新;真空管吸附床内翅片强化传热传质的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2 孙天宝;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吸附床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3 董景明;船舶吸附式制冷系统单元管式吸附床的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4 李秋英;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吸附床的设计及数值模拟[D];江苏大学;2006年

5 杨克岩;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吸附床性能模拟仿真及优化[D];江苏科技大学;2017年

6 熊国栋;用于降低吸附床接触热阻的导热复合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谢军;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中新型针刺板吸附床的强化传热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8 姚瑶;用于连接吸附剂与吸附床的胶粘剂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9 杜松玮;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性能优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年

10 王晓华;天然气复合吸附剂制备、储罐结构设计与实验[D];集美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13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813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4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