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基于CFD的食用菌培养房制冷系统优化设计

发布时间:2020-10-12 08:05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多学科交集的新型农业培养方式。目前全球农业生产正在由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向智能化、精细化生产转变,而我国食用菌产业刚完成了由分散化、作坊式生产向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的转变,正向智能化、精细化生产的方向发展。食用菌工厂生产中一般采用大密度堆积培养瓶进行集中换热的方式,将瓶体内食用菌生长所产生的热量排出。如果培养瓶排列方式和风机布局不合理,容易导致培养房内环境温度分布不均匀、冷却系统消耗功率过大等问题,严重影响食用菌产量。因此,研究合理的培养瓶排列方式和风机布局分布可以提高食用菌产量和保证食用菌成品率。本文针对目前食用菌培养房内环境温度分布不均匀、出菇不同步等问题,以上海某金针菇中期培养房为研究对象,首次测量了金针菇不同生长阶段的发热量,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Fluent软件对培养房内温度、速度场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地测量结果吻合较好。在分析原始厂房内部温度、速度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4种优化方案并进行CFD模拟,对比选择出最优方案,为食用菌工厂精细化暖通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金针菇发热量与其生长周期和环境温度的关系。针对影响金针菇发热量的两种因素,根据等效替代原理,通过自制实验设备模拟金针菇在绝热箱体内对内部空气的加热,换算获得金针菇发热量。结果表明:金针菇发热量主要受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在第0~12天的生长期,金针菇发热量呈上升趋势,在第12~20天的生长期,发热量达到峰值,每瓶发热量约为0.15W,在第20~24天的生长期,发热量又有所降低,每瓶发热量约为0.1W。不同环境温度对金针菇发热量影响并不显著。2.建立了培养瓶体和金针菇培养房两个仿真模型。利用瓶体模型模拟得到了空气穿过培养瓶间隙产生的压差,从而确定存放培养瓶的箱体结构在单位长度上的压差和空气的阻力系统随空气流速的关联式。在此基础上,将培养房模型中培养瓶所占区域定义为多孔介质区域,应用瓶体模型得到的空气阻力与流速的关联式,对整个培养房的空气流动和温度场进行模拟,利用现场测量数据验证模拟结果。结果表明:在距地面0.1 m、1.8 m和3.5 m三个平面上金针菇生长区域的平均温差与数值模拟结果差距在0.3°C左右,模拟和实验结果基本吻合。3.提出了4种暖通优化方案。基于原始模型的模拟结果,发现了生长区域阻力较大、冷空气动力不足、风机下方过热等问题。在原始模型基础上,通过添加喷嘴、改变风机回风口等措施,提出4种优化方案。结果表明:方案4添加箱体横向导流间隙是最优方案,此方案能显著改善空气在金针菇生长区域的流动换热,使模拟区域的金针菇培养瓶生长区域温度稳定在13°C左右,且生长区域温差最小。
【学位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B657
【部分图文】:

示意图,测量区,示意图,金针菇


第三章 金针菇培养房实验介绍金针菇培养房内环境条件、金针菇的发热量等参数未知,需通过实验手段进行测量。本章节的金针菇培养房实验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1)培养房内温度、速度场的测量;(2)培养房内金针菇在菌丝体阶段发热量的测量。本章具体介绍了金针菇培养房内的环境条件分布情况、金针菇发热量的测量方法以及实验测量结果。为后面章节设定边界条件、验证模拟结果提供数据支持。3.1 培养房环境条件测量3.1.1 温度分布测量图 3.1 为金针菇培养房内箱体分布部分截图,因培养房分布为周期性分布,选取其中橘色部分为切片模型模拟所在区域。在橘色区域两侧的环境条件会受其他风机的影响,测量结果并不准确,因此选择中间段部分进行温度测量,在图 3.1中红色方框区域为温度传感器测量点所在区域。测量点区域

视图,金针菇,箱体,测量点


图 3.2 金针菇箱体图Fig 3.2 Flammulina velutipes box.视图中红色点)摆放位置分布如图 层、10 层、20 层(其中最上层菇床 中三处截面分别是第 1 层、10 层和 18 个,用于测量金针菇生长区域处放置一个,共 2 个测量点,用于测量放置测量点,具体位置在箱体背面第层放置 3 个测量点,共 9 个,用于Z 方向

分布图,测量点,分布图,箱体


图 3.2 金针菇箱体图Fig 3.2 Flammulina velutipes box.量点(三视图中红色点)摆放位置分布如图 3.3中的第 1 层、10 层、20 层(其中最上层菇床为,图 3.3 中三处截面分别是第 1 层、10 层和 20量点,共 18 个,用于测量金针菇生长区域处温出口处各放置一个,共 2 个测量点,用于测量风间隙中间放置测量点,具体位置在箱体背面第 1高度,每层放置 3 个测量点,共 9 个,用于测。Z 方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霞;陈强;黄晨阳;高巍;曲积彬;;食用菌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J];菌物学报;2015年04期

2 雷瑞铭;陈志赋;;工厂化金针菇袋栽技术及管理要点[J];食用菌;2014年06期

3 周伟;李永博;汪小旵;;基于CFD非稳态模型的温室温度预测控制[J];农业机械学报;2014年12期

4 陈强;黄晨阳;;日本食用菌产业现状[J];中国食用菌;2013年05期

5 张俊飚;李波;;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政策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宋卫东;王明友;肖宏儒;宋志禹;丁文芹;;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J];中国农机化;2011年06期

7 覃宝山;覃勇荣;;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0年16期

8 常明昌;孟俊龙;程红艳;韩晓芳;郭亮;徐全飞;;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初步研究与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9 李淑秀;;我国食用菌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1期

10 程秀花;毛罕平;;风向对温室内气流分布模式影响的CFD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飞青;温室冬季热环境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2 杨振超;日光温室内最佳风速指标与CFD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敏;食用菌工厂菇房内环境的模拟验证与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2 于丽丽;食用菌工厂化环境控制系统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岳仕达;食用菌生长环境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韩沐辰;CFD在绿色建筑室外风环境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王朝勇;重庆Venlo型温室机械通风降温效果模拟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6 王刚;基于高阶离散格式的CFD与DEM耦合方法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7 谭胜男;基于CFD的现代化温室环境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8 楼书含;基于Fluent的体育馆建筑火灾烟气流动与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王金香;多孔介质土壤热渗耦合模型及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场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赵渊;CFD技术在影剧院空调系统气流组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37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837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2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