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混合工质一次节流制冷循环工质配比优化及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2 05:57
   混合工质一次节流制冷系统结构简单,混合工质仅需经过单级压缩一次节流便可实现深度制冷,且在120~240K这一广阔温度区间内具有较高的热力学效率,在低温医疗、低温冷链、生物工程及气体液化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微型或小型低温设备的应用上具有显著优势。采用混合工质作为制冷剂,经单级压缩后节流能够实现深度制冷的能力是由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外因在于制冷系统可以实现大温区内的回热换热;内因在于混合工质独特的热物理性质。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深入分析混合工质对一次节流制冷循环热力学性能的影响,探求混合工质节流制冷的内在机理,为设计更加高效、可靠的制冷系统及获得最优混合工质成分提供指导。基于以上目的,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1.采用MATLAB调用Refprop计算了混合工质热物性参数,并采用插值算法对物性计算方法进行优化,与改进前相比,运算速度可以提高78%,并提高了计算稳定性;2.结合混合工质的等温节流效应及积分节流效应对优化结果进行了热力学分析,通过理论解释了混合工质优化的内在机理;3.设计了一套高精度的混合工质配制及充注系统,该系统可以保证混合工质配制比例按设计要求进行;4.对三元混合工质R14/R170/R600a和R14/R23/R600a分别进行优化后进行节流制冷试验。系统的最低温度均达到了208K,后者所用的时间更短,COP达到了0.106,展现出了更优的节流制冷能力。通过TEWI评价的方法评估二者对环境的影响,发现后者虽然对环境的直接影响较大,但间接效应远小于前者;5.对四元混合工质R14/R23/R22/R600a和R14/R23/R134a/R600a分别进行优化后进行节流制冷试验。结果表明二者具有相近的节流制冷能力,最低温度均低于200K,后者在208K的COP为0.095,与三元混合工质R14/R23/R600a的试验结果相比,运行工况参数更加稳定。TEWI评价结果表明后者的环保性略优于前者。
【学位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B657
【部分图文】:

换热过程,情况,混合工质,换热


第一章 绪 论变换热过程,b-d 为混合工质的相变换热过程。由图可知,工质在换热器中换一个换热窄点,换热窄点出现的位置对工质与热源的换热匹配性有较大影响,况下,整个换热过程,工质和热源保持恒定的换热温差,如 b 所示,此时换热不可逆损失最小。纯工质的换热过程换热温差较大,而混合工质的相变过程伴大的温度滑移,因此在换热过程中的热当量匹配较好,为混合工质在大温区内保持较高的换热效率提供了条件。

混合工质,直接调用,热物性计算


图 2-1 直接调用 Refprop 计算得到的混合工质焓温图nthalpy-temperature diagram of mixed refrigerants calculated by R改进后的混合工质热物性计算方法合工质物性计算的稳定性,本文首先采用 MATLAB 部分点处的混合工质物性参数,然后基于已获得的物任意点处混合工质的热物性参数。混合工质热物性计算结果采用插值算法改进后,对同样的混合工质物性预测结值计算的稳定性得到大幅度提升。混合工质焓值的计的解。

混合工质,插值,预测结果,计算机运行


图 2-3 不同插值比下混合工质焓的预测结果rediction result of enthalpy of mixed refrigerants with different rate Nint=100 时,不同插值比下的运算时间,由图可知,插数减少一半,计算机运行时间节约 52%。插值比为 5 时的 22%,计算效率大大提升,这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低温混合工质制冷研究获进展[J];机电设备;2002年02期

2 陈光明,侯虞钧;基于最小传热熵增的混合工质最佳组成[J];低温物理学报;1996年04期

3 许名尧,何雅玲,陈钟颀;多元氮-烃类混合工质的工作机理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4 许虎忠;谭连城;;定成份混合工质配气装置及方法[J];低温与特气;1988年04期

5 朱光其,谭连成,刘咸定;冷水机组应用R22/R114混合工质的试验研究[J];流体工程;1989年08期

6 杨卫卫;周福;闫飞宇;何雅玲;;余热回收利用的高温热泵系统混合工质选择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7年05期

7 王勤;孙腾飞;崔抗;陈福胜;陈光明;;二元环保型混合工质一次分凝循环性能优化[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4期

8 褚红蕊;解国珍;刘蕾;;用于脉动热管的二元混合工质热力特性探讨[J];制冷与空调;2010年06期

9 乐子玲;微型J-T混合工质制冷研究的进展与水平[J];低温工程;1995年02期

10 鲁春雷;崔晓钰;施赛燕;朱悦;;戊醇/丙酮混合工质振荡热管传热性能研究[J];化学工程;201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新;混合工质热物性推算新方法及PVTx测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朱洪波;深冷温区多元混合工质汽液相平衡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7年

3 张丽娜;变浓度热泵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许雄文;非共沸混合工质制冷系统工质浓度变化及其性能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杨兴洋;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新型冷电联合循环及组份分离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6 王勤;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7 曹乐;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低温制冷系统优化及换热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庞伟强;低温制冷系统混合工质两相流动传热特性及浓度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李太禄;中低温地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热力学优化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郭丛;有机朗肯循环系统集成及蒸发过程性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雄飞;含HFO环保替代混合工质相平衡性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2 吴元旦;中低温余热发电的混合工质有机朗肯循环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3 袁秋艳;HFO/HC非共沸混合工质热泵系统特性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9年

4 张焕好;HFO/HFCs混合工质在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中特性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9年

5 刘昊东;混合工质一次节流制冷循环工质配比优化及试验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9年

6 严南华;基于内燃机余热回收的混合工质组分迁移及热力学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7 潘垚池;混合工质低温制冷系统的优化及控制策略[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8 田富宽;中高温热泵混合工质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9 张鸣;混合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性能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年

10 向璨;基于R134a的三元混合工质气液相平衡与热泵循环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37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837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4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