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吸波材料辅助多孔物料微波冷冻干燥多物理场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9 18:01
   在各种干燥方法中,冷冻干燥产品质量最高。因此,冷冻干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干燥方法。然而,干燥时间长、能耗大的问题制约了冷冻干燥的应用。冷冻干燥是热质耦合传递过程,单一强化传热或者传质其中一个因素,另一个必然会成为过程速率的控制因素。为了缩短干燥时间和提高能量利用率,本文提出:吸波材料辅助微波加热的非饱和多孔物料冷冻干燥。即用吸波材料辅助微波加热强化传热,用预制好的初始非饱和物料强化传质,实现传热传质同时强化。本文在理论和实验上探究了微波对传统冷冻干燥过程的强化作用和吸波材料辅助强化的可行性。在理论方面,建立了多孔介质温度、浓度和电磁场耦合的多相传递模型,并且在基于有限元法的COMSOL Multiphysics中实现了数值求解。在实验方面,以甘露醇水溶液为待干料液进行了微波冷冻干燥实验,并测定了甘露醇固体的介电特性。吸波材料选择烧结的碳化硅(SiC)。模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吸波材料辅助微波加热能够有效强化液体物料的冷冻干燥过程。初始非饱和样品微波冷冻干燥时间比传统冷冻干燥缩短了18%,比常规饱和样品传统冷冻干燥缩短了30%。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这表明,本文提出的新型干燥方法确实能够实现过程传热传质的同时强化。通过考察样品内部温度、饱和度和电场强度的实时分布,分析了微波冷冻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和电磁波传播与耗散机理。不同于传统冷冻干燥过程,微波冷冻干燥结束时样品组件的平均温度显著高于环境温度,“冰冻核心”位于样品上部。样品内部电场分布与温度以及饱和度的分布密切相关。电磁波穿过样品时,强度会减弱,一部分电磁能转化成热能。在微波冷冻干燥过程中,初始非饱和样品累计吸收的辐射能和微波能的总和与传统冷冻干燥相当。这说明,该干燥方法只是提高了能量效率,从而显著缩短了冷冻干燥时间,大幅提高了冻干过程的经济性。最后,本文对微波冷冻干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提高微波功率和提高操作温度都可以加快干燥过程,但过高的微波功率和操作温度会使样品烧焦甚至过热熔化。因此,要谨慎确定适宜的微波功率和操作温度。样品位置影响其对微波的吸收,确定最佳的样品位置对提高微波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初始非饱和物料和微波的强化作用与物料几何形状有关。因此,必须合理确定待干样品的直径与填充厚度。物料的介电损耗因子极大地影响着微波冷冻干燥过程。在电场强度一定时,损耗因子越大,吸收的微波能越多。对于损耗因子很大的物料,无需吸波材料辅助;对于损耗因子较小的物料,因其电磁能转换成热能的耗散功率较小,利用吸波材料底盘强化传热非常必要。
【学位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Q028.63;TB3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真空冷冻干燥概述
        1.1.1 冷冻干燥的原理与基本过程
        1.1.2 冷冻干燥的特点及应用
        1.1.3 冷冻干燥的研究进展
    1.2 微波干燥概述
        1.2.1 微波与介质的相互作用
        1.2.2 微波干燥的原理、特点
        1.2.3 微波干燥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1.3 微波冷冻干燥概述
        1.3.1 微波冷冻干燥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1.3.2 微波冷冻干燥面临的挑战
        1.3.3 微波冷冻干燥数学模型及其发展趋势
    1.4 多孔介质概述
        1.4.1 多孔介质的基本参数
        1.4.2 多孔介质的内部质热传递
        1.4.3 多孔介质的吸附特性
        1.4.4 多孔介质的介电特性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多孔介质多相传递模型
    2.1 问题描述
    2.2 控制方程
        2.2.1 质热耦合传递方程
        2.2.2 波动方程
    2.3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实验部分
    3.1 冷冻干燥实验装置与仪器
    3.2 冷冻样品制备与冷冻干燥实验
    3.3 冷冻干燥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实验材料介电特性测量
    3.5 本章小结
4 数值模拟
    4.1 吸附-解吸平衡关系建立
    4.2 参数设定
        4.2.1 渗透率
        4.2.2 扩散系数
        4.2.3 其他参数
    4.3 COMSOL数值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微波冷冻干燥的多物理场分析
    5.1 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5.2 典型操作条件下初始非饱和物料的热、质耦合传递
    5.3 典型操作条件下初始非饱和物料内部电磁波传播与耗散
    5.4 典型操作条件下两种物料组件吸收的辐射能和微波能
    5.5 本章小结
6 微波冷冻干燥的影响因素探讨
    6.1 操作条件的影响
        6.1.1 微波功率对微波冷冻干燥的影响
        6.1.2 干燥腔辐射温度对微波冷冻干燥的影响
        6.1.3 物料位置对微波冷冻干燥的影响
    6.2 物料几何形状与初始饱和度的影响
    6.3 物料介电特性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符号说明
附录B 波动方程推导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存瑞;李巧玲;李保东;赵静贤;;铁氧体/高分子复合纳米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粉体工业;2009年02期

2 张颖;盛家琪;刘列;樊迪刚;李恩;;蜂窝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从基材到测试[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9年01期

3 姜浩田;;浅谈吸波材料的发展现状[J];科学技术创新;2019年24期

4 刘列;;暗室用新型吸波材料的优势与挑战[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6年05期

5 刘文言;信云鹏;吴文柽;;方舱用蜂窝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6年06期

6 顾庆超;;吸波材料图文转移工艺技巧[J];丝网印刷;2017年01期

7 刘锋;杨伟超;张德强;;吸波材料领域专利技术分析[J];化工新型材料;2017年02期

8 王行伟;齐暑华;;石墨烯作为吸波材料的应用[J];粘接;2016年11期

9 金伦;郝雅鸣;陈国华;;石墨烯基吸波材料研究新进展[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7年01期

10 胡小赛;沈勇;王黎明;程洋;郑景景;;石墨烯基吸波材料研究新进展[J];宇航材料工艺;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朝宁;周期结构与陶瓷涂层复合的吸波材料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

2 沈俊尧;碳纳米管膜/磁性金属纳米线吸波材料制备与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王莹;钴镍金属及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制备与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施扣忠;Dallenbach型薄层吸波材料的电磁性能与设计理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庞建峰;粉煤灰漂珠基吸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6 强荣;Fe_xCo_(1-x)/C与C@C吸波材料的制备及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7 解帅;基于二维、三维网格结构的石膏基吸波材料设计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8 许锦;基于吸波材料的无源干扰新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9 张晓宁;Fe-Ni软磁合金吸波材料的设计与制备[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10 熊国宣;水泥基复合吸波材料[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贠凯迪;聚合物基纳米粉体纺织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与评价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9年

2 李飞;典型隐身吸波材料对天线性能影响分析[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3 杨菁;吸波材料辅助多孔物料微波冷冻干燥多物理场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4 李俊;Fe基磁性金属及其石墨烯复合吸波材料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9年

5 韩秋霞;软/硬磁铁氧体基吸波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6 季培成;磁性金属/石墨烯和磁性金属复合吸波材料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9年

7 傅婧怡;碗状碳基吸波材料的制备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8 吴正晨;吸波材料的微结构设计[D];厦门大学;2018年

9 谢胜坤;γ'-Fe_4N@SiO_2/C复合吸波材料结构形貌和电磁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10 李德仁;镍基吸波材料微波吸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47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847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e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