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焦显微系统中移焦探测方法研究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B96
【部分图文】:
价值被大大提高并引起了科研人员的重视,进而使得共焦显微技发展,开始广泛应用于微尺度三维测量、生命医学以及航天工业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共焦显微技术的应用和拓展愈加广泛发展,其在理论、应用和技术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创新,同时,维测量及超精密领域的发展,对于共焦显微系统超分辨方向的研深。为提高共焦显微系统的超分辨能力,科研人员将共焦技术与相结合,相继提出了 4Pi 共焦显微镜[31-33]、激光干涉共焦显微镜[微镜[36,37]、相位共轭镜法[38]以及环形二元滤波器法[39]等多种共焦992 年,欧洲分子生物实验室的 S. Hell 和 E.H.K. Stelzer 等人提出微镜[32],该方法在传统共焦系统的基础上,将单照明臂扩展为双照微物镜位置对置共焦,并将被测样品放置于两个显微物镜的焦点该方法提高了显微物镜的等效数值孔径,并使得该 4Pi 共焦显微力相比于传统共焦显微镜提高了四倍,其系统原理图如图 1-1 所
图 1-2 差动共焦显微技术原理图004 年,清华大学的殷纯永教授和柳忠尧博士等人提出了双频干涉量系统(DICM)[41]和共光路外差干涉共焦显微测量系统(CHICM外差干涉测量、相位细分技术与共焦显微相结合,从而获得一种大测量范围的新型测量系统。后者在保持前者全部优点的基础上射透镜实现系统共光路设计,因此使得系统对于振动及温漂有较005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邱丽荣博士构建了一种基于位相型光瞳超分辨外差共焦显微系统[43]。该系统将超分辨光瞳滤波器与外差合,通过位相型光瞳滤波器提高系统横向分辨力,外差共焦方法分辨力,从而获得一种具有三维分辨力的测量系统。其轴向分辨力辨力小于 0.2μm。010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赵晨光博士提出了一种四通道同步移相成像技术,其结构原理如图 1-3 所示[44]。该方法将外差共焦技术术相结合,使得该测量系统在保证较高分辨力的同时具有较长工
A B C D45°快轴SP22.5°快轴P激光器QWP3PBS2BSPBS3(0)( ) ( /2) (3 /2)CCD准焦位置单模光纤图 1-3 四通道同步移相干涉共焦显微成像原理图 年,赵维谦教授提出了激光分光瞳差动共焦传感技术,其系示[45]。该系统将激光分光瞳共焦显微系统与差动共焦技术相针孔技术实现光斑分割及两路差动信号检测,并通过调整孔大小实现系统的轴向超分辨和降噪效果,经实验表明,该向分辨力以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亚雄;关于等价共焦腔方法的讨论[J];中国激光;1988年08期
2 毕无忌;;共焦检查技术[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3 马力;袁冠伟;赖秀娟;戚小平;;光纤束共焦显微成像[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8年05期
4 刘继红,蔡学泳,何其华;细胞骨架的激光共焦研究技术[J];中国医学装备;2005年06期
5 莫葉;共焦曲线与解析函数[J];山东大学学报;1955年01期
6 刘广东;;一种乳腺癌检测的改进微波共焦成像方法[J];计算物理;2017年01期
7 王旭;王中宇;赵维谦;邱丽荣;;激光差动共焦曲率半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J];应用光学;2014年01期
8 涂龙;余锦;樊仲维;边强;葛文琦;刘洋;张雪;黄科;聂树真;李晗;貊泽强;;并行共焦显微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2年08期
9 刘波;共焦椭圆柱形电容器的电容[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郭建增,任晓明;小镜法准直正支共焦非稳腔[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刚;高精度激光差动共焦超长焦距测量方法与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
2 盛忠;高分辨激光共焦/差动共焦样品扫描显微成像技术与系统[D];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
3 刘辰光;基于中介层散射原理的共焦显微测量技术及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葛华勇;内窥式共焦扫描显微成像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5 赵晨光;同步移相干涉共焦显微成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李海燕;多功能共焦表面测量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刘俭;超分辨移相共焦和复色差动共焦扫描显微技术及理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刘大礼;抗反射率实时激光差动共焦显微成像方法与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戚永军;光纤共焦扫描显微成像技术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10 王永红;基于全场并行共焦的检测技术与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雨晗;共焦显微系统中移焦探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胡毅斐;可用于工件内腔尺寸测量的共焦式激光测量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3 刘伯奇;基于彩色光谱共焦的轮廓及厚度精确测量[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4 王宝凯;基于结构探测原理的共焦超分辨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尹哲;差动共焦显微探测实验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高兴宇;线结构光共焦扫描显微系统的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7 王睿;差动共焦显微成像理论及畸变校正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8 高晓斌;提高并行共焦探测精度的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9 陈刚义;用于自由曲面检测的外差共焦显微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武芃樾;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设计技术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本文编号:2891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891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