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低品位热源驱动的LiBr吸收式制冷机组仿真优化

发布时间:2017-04-09 11:13

  本文关键词:低品位热源驱动的LiBr吸收式制冷机组仿真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凸显,使得低品位热源驱动的吸收式制冷机组得到广泛关注。但吸收式制冷机组存在的热力系数低、机组体积大等限制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对吸收式制冷机组的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单效溴化锂吸收式机组为研究对象,利用仿真优化与(?)分析手段,对工质对、制冷系统、运行参数等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对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传热传质理论分析,基于能量与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数学与物理模型,并选择ELECNRTL物性方法及有限Wegstein收敛方法作为本文的基本运算方法;对以硝酸锂为添加剂的溴化锂-水工质对物性进行研究,发现加入添加剂后工质对粘度降低、结晶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系统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经过对比分析,溴化锂/硝酸锂的最佳摩尔比为4:1,其所需驱动热源温度更低,能更好的适用于以低品位热源为驱动热源的吸收式制冷机组;利用Aspen plus对制冷系统进行优化分析,计算溶液热交换器热流出口与冷流进口温差、冷却水串联形式、稀溶液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确定系统优化形式;溶液热交换器热流出口与冷流进口最佳温差在7-15℃:冷却水温度低于26.5℃时,采用先冷凝器后吸收器的串联形式1,冷却水温度高于26.5℃时采用先吸收器后冷凝器的串联形式2,同时应尽量降低冷却水进水温度;以稀溶液进口浓度最大/放气范围最大为目标,能够使单效吸收式制冷系统性能得到优化。利用(?)方法分析蒸发温度、冷凝温度、驱动热源温度等外界参数对系统及各部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组制冷量一定时,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改进重点应在溶液循环的制冷部件上,系统参数优化应以降低冷凝温度、降低蒸发器蒸发温度以及降低驱动热源温度为基本原则。
【关键词】:吸收式制冷 工质对 添加剂 系统优化 Aspen plus (?)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6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2.1 溴化锂水工质对研究10-11
  • 1.2.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优化研究11-13
  • 1.2.3 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研究13-14
  • 1.3 本文研究内容14-15
  • 第二章 单效LiBr吸收式制冷仿真优化系统建立15-26
  • 2.1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理论15-18
  • 2.1.1 吸收式制冷循环基本形式15-16
  • 2.1.2 吸收式制冷循环传热传质计算16-18
  • 2.2 吸收式制冷系统数学及物理模型建立18-23
  • 2.2.1 数学模型建立18-20
  • 2.2.2 物理模型确定20-23
  • 2.3 仿真计算方法的确定23-24
  • 2.3.1 物性方法选择23
  • 2.3.2 收敛方法选择23-24
  • 2.4 本章小结24-26
  • 第三章 溴化锂-水工质对性能改善研究26-38
  • 3.1 物性参数计算方法26-27
  • 3.1.1 溶解度与粘度26-27
  • 3.1.2 物性数学关联式27
  • 3.2 物性参数对比分析27-30
  • 3.2.1 溶解度对比分析28-29
  • 3.2.2 粘度系数对比分析29
  • 3.2.3 饱和蒸汽压对比分析29-30
  • 3.3 系统运行参数对比分析30-36
  • 3.3.1 等放气范围下对比分析30-34
  • 3.3.2 最大放气范围下分析对比34-36
  • 3.4 溴化锂-硝酸锂-水工质对适用性分析36
  • 3.4.1 LiBr/LiNO3最佳摩尔比36
  • 3.4.2 LiBr/LiNO3适用范围36
  • 3.5 本章小结36-38
  • 第四章 吸收式制冷系统优化研究38-55
  • 4.1 吸收式制冷循环仿真条件38-41
  • 4.1.1 系统循环参数确定38-39
  • 4.1.2 吸收式制冷性能判定标准39-41
  • 4.2 吸收式制冷基本循环仿真计算41
  • 4.3 吸收式制冷系统优化分析41-53
  • 4.3.1 溶液热交换器温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1-44
  • 4.3.2 冷却水串联形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4-48
  • 4.3.3 稀溶液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48-53
  • 4.4 本章小结53-55
  • 第五章 基于(?)分析的运行参数优化55-67
  • 5.1 吸收式制冷循环(?)损失分析55-59
  • 5.1.1 吸收式制冷循环(?)形式55
  • 5.1.2 各部件(?)损失及系统(?)损失55-59
  • 5.2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计算59-60
  • 5.3 系统运行参数对(?)损失影响60-65
  • 5.3.1 冷凝温度60-62
  • 5.3.2 蒸发温度62-64
  • 5.3.3 驱动热源温度64-65
  • 5.4 本章小结65-67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7-69
  • 6.1 结论67
  • 6.2 展望与不足67-69
  • 致谢69-70
  • 参考文献70-74
  • 符号表74-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洲阳,涂光备,张于峰;吸收式制冷机在船舶上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J];能源技术;2001年04期

2 功刀能文,耿惠彬;吸收式制冷机的新发展[J];制冷技术;2002年01期

3 周启瑾;低温排热吸收式制冷机的开发[J];制冷;2002年02期

4 万忠民,舒水明,周刚,王勇;热分析法在吸收式制冷机中的应用[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3年02期

5 刘澜;小型蒸汽吸收式制冷机的试验分析[J];机电设备;2004年03期

6 黄跃武;孙德兴;;两级吸收式制冷机的优化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董素霞;岳永亮;黄贺;;吸收式制冷机在节能减排形势下的应用[J];制冷与空调;2008年03期

8 张晓晖;伍金泉;;吸收式制冷机特性规律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9 焦国辉;何晓兵;邵华;;吸收式制冷机工艺的改进[J];燃料与化工;2010年05期

10 陈琼府;;论扩散-吸收式制冷机的应用前景[J];广东化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锦生;陆震;李大庆;;吸收式制冷机动态特性研究现状[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周永红;朱培根;;小型太阳能气泡泵吸收式制冷机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1)[C];2004年

3 李夏莉;李树林;;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发展及选择[A];第九届全国冷水机组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4 程卓明;崔晓钰;李美玲;;单效吸收式制冷机面积匹配最优化研究[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三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孙洲阳;涂光备;;吸收式制冷机在船舶上应用的技术经济分析[A];中国航海学会船舶机电专业委员会2000年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0年

6 阙雄才;;无泵吸收式制冷机热虹吸管内沸腾点位置的确定[A];上海制冷学会一九八九年年会论文集[C];1989年

7 周国顺;;双效溴化理吸收式制冷机的检修经验[A];上海市制冷学会一九九七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黄飞;余国和;;小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在别墅建筑的应用[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王之国;;一类吸收式制冷机的生态学性能优化[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6(11)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1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阙雄才;李红;;无泵吸收式制冷机热虹吸泵绝热弹状流的热虹吸特性研究[A];上海制冷学会一九八九年年会论文集[C];198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帆;摇摆条件下吸收式制冷机性能的实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张庆伟;基于燃气内燃机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动态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单洪浩;吸收式制冷机组取水系统特性研究与运行优化[D];重庆大学;2015年

4 刘燕龙;低品位热源驱动的LiBr吸收式制冷机组仿真优化[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5 刘澜;小型蒸汽吸收式制冷机的仿真及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6 余珏;小型吸收式制冷机变水温控制系统及仿真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王君;小型扩散—吸收式制冷机性能的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8 郑剑娇;分布式供能中的吸收式制冷机变工况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9 欧阳伶俐;一种混合吸收式制冷机的预测控制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陈安峰;四温位吸收式制冷机的热力学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低品位热源驱动的LiBr吸收式制冷机组仿真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295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7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