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传统造物智慧在日常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2 05:33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中国传统造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得到不断的发展与传承。传统造物中,“物”是载体,承载着千百年来人民生产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中的智慧。“造物”是过程,做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蕴含着更为广泛的财富。传统造物智慧延续,不仅仅是一种使用方式的传承,更是文明的缩影。本文通过对传统造物器具的分析,进行造物智慧研究,并提取对日常家居产品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造物设计智慧,为现代家居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启示。在汲取传统的营养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造物的材料、工艺,方式、方法的等宝贵财富的保护与发展,使传统造物智慧更好的应用于现代生活,服务社会。使传统造物文化在应用与开发的进程中的得到发展与传承。将传统造物在材质选择、产品形态、使用方式、文化传承中的所蕴含的“智慧”展开分析,挖掘传统造物在使用方式,功能形态、结构、动力来源等方面的设计思想,提取古人在造物及造物过程中所体现的有现代价值的方法和思路,为现代日常家居产品设计实践提供有效的学理支撑。对民间传统技术工艺过程中的器具进行有条理、成系统的梳理与保护,并针对传承模式进行研究的同时,并对传统器具进行功能、结构... 

【文章来源】: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传统造物智慧在日常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造物中的“智慧”Figure2-1"Wisdom"intraditionalcreation

墙体,稻草,理念,可持续设计


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 2 章 传统造物智慧在古代生产生器具——饭焐子;在传统农村建筑上,稻草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材体中都需要用到稻草(如图 2-2)。在民间,人们还有许多的巧妙,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古人们在有限的可选材料的基础上,将自质朴的材料进行深度发掘,将材料有限的特性开发的淋漓尽致,率。物尽其用的理念与现代可持续设计中的零污染、零浪费理念,极具当代意义与现实价值。

风扇


图 2-2 饭焐子和添加稻草的墙体Figure 2-2 Fan wuzi and straw-added wall图片来源:网络.2.2 传统造物在产品形态中的“智慧”——功能至上统造物形态选择方面,它们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功能至上。整体的形态极简洁,内部构造追求简便。生产器具从设计发明开始,经过长期的改进、优化,着使用实践经验的累积,不断的根据需求改变自身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王《论衡·别通篇》中写到:“空器在厨,金银涂饰,其中无物益于饥,人不顾也。”其明确的反映出古人朴实的造物观。这种重在实用的器具设计理念,深刻的影响中国的造物方式。例如,古人很早就懂得利用自然风进行分离的方法:把稻米合抛向空中,轻的谷壳就会被风吹走,重的米粒则落在地上,这种简单的造作为“扬场”。当然完全借助风力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古人发明了用人造代替自然风进行扬场的装置。早在汉代,当时的人们就发明了这类工具——风车(如图 2-3)。到了明代,风扇车进一步改进,风箱变成封闭式的圆筒状,产的风力也更顺畅,已经接近比较现代的样式了。我们可以发现风扇车从外部的造,到内部结构,每一部分都是为更好的实现去除粮食中杂物这一功能,同时持操作的简便性。在长期的器具升级优化过程中,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人物明显的,优秀的,值得传承的设计理念之一。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06)
[2]设计,让EAST更有意思[J]. 谢晓飞,焱鼎.  中华手工. 2016(11)
[3]家居用品的情感化设计[J]. 尹欢,高晨晖.  包装工程. 2011(16)
[4]《考工记》中所体现的传统造物之美[J]. 张辉,戴端.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09(03)
[5]论中国传统造物艺术的审美特征[J]. 杨先艺,秦杨.  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9(01)
[6]中国传统器物的人性化设计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影响[J]. 刘传宝.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6)

硕士论文
[1]基于产品语意学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D]. 戴继龙.太原理工大学 2016
[2]民族文化符号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实践[D]. 谢迪.重庆大学 2014
[3]基于仿生家居产品的设计方法研究[D]. 李瑞.太原理工大学 2014
[4]基于生态美学思想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D]. 杨津.东华大学 2011
[5]基于慢设计理念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D]. 孙昕.江南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141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0141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f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