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SUV车型鼓噪问题分析与控制
发布时间:2021-04-30 23:26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的大力推广,轮胎/路面噪声在整车噪声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逐渐受到各大汽车厂的重视。鼓噪属于轮胎/路面噪声中的低频结构噪声,极易引发乘客身体不适,严重影响乘坐舒适性。因此,鼓噪问题已成为各车企NVH部门的关注点之一。本文基于某汽车公司的鼓噪问题研究项目,通过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频率为37Hz的鼓噪声压峰值进行降噪控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车内鼓噪的发声机理,确定鼓噪的激励源、传递路径和响应系统,结合工程实际,决定主要从车身结构方面进行优化。(2)建立白车身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得到白车身前六阶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与试验模态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为后续的车身板件贡献量分析奠定基础。(3)以白车身有限元模型为基础,搭建TB车身有限元模型,应用ANSA和LMS Virtual.lab软件进行声腔模态分析并建立车身系统声-固耦合模型。采用单位白噪声激励,得到悬架与车身连接点至驾驶员右耳和右后乘客左耳的噪声传递函数曲线。将之与实车测得的车内鼓噪声压曲线作对比,得到车身各板件对鼓噪的贡献量。(4)针对不同硬度的后背门限位缓冲块...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鼓噪产生的机理及控制方法
2.1 轮胎空气噪声的产生机理
2.1.1 随机沙声或滑-粘尖叫声
2.1.2 花纹块的冲击振动噪声
2.1.3 花纹泵浦效应噪声
2.1.4 气柱共鸣噪声和轮胎腔内共鸣噪声
2.1.5 轮胎空气动力性噪声
2.2 轮胎结构噪声的产生机理
2.3 鼓噪的产生机理及控制方法
2.3.1 车身板件振动与声辐射
2.3.2 车身声腔模态的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白车身模态分析
3.1 白车身三维模型的建立
3.2 模态分析理论
3.2.1 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3.2.2 试验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3.3 白车身有限元模态分析
3.3.1 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2 白车身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
3.4 白车身模态试验
3.4.1 白车身模态试验系统
3.4.2 模态试验过程
3.4.3 白车身试验模态分析结果
3.4.4 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身板件贡献量分析
4.1 TB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1 各部件连接的建模标准
4.1.2 座椅建模
4.2 声-固耦合和板块贡献量理论
4.2.1 声腔模态与结构模态的耦合
4.2.2 板块贡献量理论
4.3 声腔自由模态分析
4.3.1 声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声腔模态分析结果
4.4 声-固耦合模型建立及NTF仿真计算
4.4.1 声-固耦合模型建立
4.4.2 噪声传递函数(NTF)计算
4.4.3 NTF计算结果
4.5 车内鼓噪声压实车测试
4.6 板件贡献量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后背门振动控制
5.1 后背门传递函数的优化
5.1.1 研究对象
5.1.2 振声传递函数测试
5.1.3 结果分析
5.2 后背门模态分析
5.3 动力吸振器设计
5.3.1 动力吸振器设计的理论基础
5.3.2 动力吸振器实物设计
5.4 降噪效果试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69686
【文章来源】:燕山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鼓噪产生的机理及控制方法
2.1 轮胎空气噪声的产生机理
2.1.1 随机沙声或滑-粘尖叫声
2.1.2 花纹块的冲击振动噪声
2.1.3 花纹泵浦效应噪声
2.1.4 气柱共鸣噪声和轮胎腔内共鸣噪声
2.1.5 轮胎空气动力性噪声
2.2 轮胎结构噪声的产生机理
2.3 鼓噪的产生机理及控制方法
2.3.1 车身板件振动与声辐射
2.3.2 车身声腔模态的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白车身模态分析
3.1 白车身三维模型的建立
3.2 模态分析理论
3.2.1 有限元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3.2.2 试验模态分析理论基础
3.3 白车身有限元模态分析
3.3.1 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2 白车身有限元模态分析结果
3.4 白车身模态试验
3.4.1 白车身模态试验系统
3.4.2 模态试验过程
3.4.3 白车身试验模态分析结果
3.4.4 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身板件贡献量分析
4.1 TB车身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1 各部件连接的建模标准
4.1.2 座椅建模
4.2 声-固耦合和板块贡献量理论
4.2.1 声腔模态与结构模态的耦合
4.2.2 板块贡献量理论
4.3 声腔自由模态分析
4.3.1 声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声腔模态分析结果
4.4 声-固耦合模型建立及NTF仿真计算
4.4.1 声-固耦合模型建立
4.4.2 噪声传递函数(NTF)计算
4.4.3 NTF计算结果
4.5 车内鼓噪声压实车测试
4.6 板件贡献量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后背门振动控制
5.1 后背门传递函数的优化
5.1.1 研究对象
5.1.2 振声传递函数测试
5.1.3 结果分析
5.2 后背门模态分析
5.3 动力吸振器设计
5.3.1 动力吸振器设计的理论基础
5.3.2 动力吸振器实物设计
5.4 降噪效果试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69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16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