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武隆鸡尾山滑坡发生机制与裂缝成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16 10:13
  由于鸡尾山向山体内斜倾岩体发生滑坡有其特殊性,必须搞清楚滑坡发生岩体的地质环境、地质结构与几何形态的特殊性、以及岩体与滑面的力学性质,进行滑体的稳定性与裂缝成因分析。在考虑滑体几何形态特征、地质结构与构造特征、岩体的岩溶裂隙发育性质、具有较大压缩性条件下,推导新的稳定性分析与岩体蠕滑压缩的弹性模型公式,计算弱层滑面与前侧壁面的等抗剪强度参数,估算滑动岩体的压缩量(即T0裂缝的内外侧宽度),从而证明T0裂缝是由滑体压缩发生的扩张裂缝,而不是有些研究中主张的拉裂缝,也证明蠕滑是由滑动岩体压缩而发生。根据滑体的几何重心靠外,产生偏心压与外侧压缩量大等原因,分析T1裂缝属拉张裂缝。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由于蠕滑导致滑体前部应力、应变最大,达到岩体压缩破坏强度,发生滑体前部岩体压碎并剪断前侧壁,从而解释了滑坡失稳原因。利用岩体蠕滑的弹性压缩模型公式,估算该岩溶裂隙灰岩滑体不同地段的压缩应力、前部岩体破坏应力、压缩量以及压缩模量和方向裂隙率。 

【文章来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0,39(01)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武隆鸡尾山滑坡发生机制与裂缝成因分析


Fig.1图1鸡尾Topographicm山滑坡区地形mapofJiweisha图anlandslide

地形图,裂缝,宽度,黄泥


见图2,3),西部最窄处也有2~3m(参照残留大块体的宽度约40m比较),深度已接近21qP底部。沿该裂缝壁面发育3组竖向溶蚀裂隙,充填黄泥,风化强烈,影响带宽约2m,说明已有很长张开历史[1,5]。西边界为T1裂缝,长度530m[5],北部深度90m左右,南部深度55~60m,深度到达滑面,是继承近南北向结构面组发展而成,沿裂隙发育串珠状小型落水洞和溶蚀裂缝[4-5],影响带宽约2m,伴有下沉现象,北部壁面残存次生黄泥,表明早已张开,图2T0裂缝宽度变化与深度发展图Fig.2ChangeinopeninganddepthofT0crack图3T0裂缝中部的底部Fig.3BottomwidthofT0crackmidsection接受风化和风化残留物充填,也有较长发育历史。该裂隙面在距T0裂缝距离约443m处与N27°E剪切节理密集带相连,沿该带同样发育了小型落水洞、溶蚀裂隙与孔洞等小型岩溶,并有大量次生黄泥充填,说明该带经受长期物理化学风化和岩溶作用,也有较长发育历史。该带构成了滑体前部三角形体的侧壁边界。殷跃平[5]指出,该带中下部还有40%的岩体在滑前与母岩连接未被剪断,所以在滑前滑体压缩变形阶段,侧前部仍是与山体连接的。3.2滑体几何参数确定根据1/3000航片与1/2000地形图,对滑体范围进行了校正,滑体东边界(T0裂缝东端点到剪出口前端点)的滑面斜长度为700.2m,滑体后壁T0裂缝长152m,西边界(后部至三角形前侧壁交点)长443m,前侧壁长266.41m(见图1)。滑体的方量,许强等[1-2]确定为500万m3,刘传正[4]为480万m3。它们是按矩形?

地形图,裂缝,碎石,宽度


,深度已接近21qP底部。沿该裂缝壁面发育3组竖向溶蚀裂隙,充填黄泥,风化强烈,影响带宽约2m,说明已有很长张开历史[1,5]。西边界为T1裂缝,长度530m[5],北部深度90m左右,南部深度55~60m,深度到达滑面,是继承近南北向结构面组发展而成,沿裂隙发育串珠状小型落水洞和溶蚀裂缝[4-5],影响带宽约2m,伴有下沉现象,北部壁面残存次生黄泥,表明早已张开,图2T0裂缝宽度变化与深度发展图Fig.2ChangeinopeninganddepthofT0crack图3T0裂缝中部的底部Fig.3BottomwidthofT0crackmidsection接受风化和风化残留物充填,也有较长发育历史。该裂隙面在距T0裂缝距离约443m处与N27°E剪切节理密集带相连,沿该带同样发育了小型落水洞、溶蚀裂隙与孔洞等小型岩溶,并有大量次生黄泥充填,说明该带经受长期物理化学风化和岩溶作用,也有较长发育历史。该带构成了滑体前部三角形体的侧壁边界。殷跃平[5]指出,该带中下部还有40%的岩体在滑前与母岩连接未被剪断,所以在滑前滑体压缩变形阶段,侧前部仍是与山体连接的。3.2滑体几何参数确定根据1/3000航片与1/2000地形图,对滑体范围进行了校正,滑体东边界(T0裂缝东端点到剪出口前端点)的滑面斜长度为700.2m,滑体后壁T0裂缝长152m,西边界(后部至三角形前侧壁交点)长443m,前侧壁长266.41m(见图1)。滑体的方量,许强等[1-2]确定为500万m3,刘传正[4]为480万m3。它们是按矩形加三角形体的平均厚度计算的。但是根据1/2000(非标准精度)地形图可以看出(见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地下采掘诱发斜坡失稳破坏机制研究——以武隆鸡尾山崩滑为例[J]. 李腾飞,李晓,李守定,赫建明,马超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S2)
[2]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视向滑动机制分析[J]. 冯振,殷跃平,李滨,张明.  岩土力学. 2012(09)
[3]重庆武隆鸡尾山岩质滑坡软弱带微观特征[J]. 邓茂林,许强,蔡国军,胡泽铭,刘汉香.  工程勘察. 2012(04)
[4]重庆武隆鸡尾山危岩体形成与崩塌成因分析[J]. 刘传正.  工程地质学报. 2010(03)
[5]斜倾厚层山体滑坡视向滑动机制研究——以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为例[J]. 殷跃平.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02)
[6]2009年6·5重庆武隆鸡尾山崩滑灾害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初步研究[J]. 许强,黄润秋,殷跃平,侯圣山,董秀军,范宣梅,汤明高.  工程地质学报. 2009(04)
[7]岩体稳定分析的几何方法[J]. 石根华.  中国科学. 1981(04)
[8]岩体稳定分析的赤平投影方法[J]. 石根华.  中国科学. 1977(03)



本文编号:3345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345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b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