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压控电流源的铂电阻测温非线性校正设计
发布时间:2021-09-03 08:08
铂电阻因其高精度、高稳定性、可重复性以及可互换性的特点,作为温度传感器在工业领域以及航天领域被广泛应用。针对铂电阻的非线性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压控电流源的铂电阻测温非线性校正设计方法。利用测量系统的输出值微调铂电阻的激励电流的方法,抵消非线性误差,提高输出信号的线性度,具有参数计算简单、电路实现方便的优点。该方法应用于某在轨辐射定标系统,进行了相应的电路设计,采集了实际实验数据。实测数据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在-40~70℃的范围内将由铂电阻温度传感器非线性产生的测量误差改善为约0.016℃,提高了温度测量精度。
【文章来源】:半导体光电. 2020,41(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铂电阻的非线性特性曲线
铂电阻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线性度好的优点,适合采用恒定电流源作为其输入,用精准稳定的电流激励铂电阻传感器,采集其两端电压进行放大的方法获取温度信号,使获得的信号与铂电阻阻值成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输出的信号和参考电压共同作用于压控电流源,微调流过铂电阻的电流,改变输出信号,抵消其与待测的温度间的非线性分量,达到校正非线性的目的。校正电路的原理结构如图2所示。1.2 非线性校正原理分析
基于以上对于非线性校正的原理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压控电流源铂电阻测温的非线性校正的实际应用电路,见图3。运算放大器U1和U2及外围器件构成一个简单的压控电流源,跨导系数g=-0.2mA/V;测温传感器采用pt1000型铂电阻,其0℃阻值R0=1 000Ω;运算放大器U3~U5及外围器件构成差分放大电路,放大系数Av=-20.5。以上构成了一个基本的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激励及信号放大电路,在此基础上,将输出信号Vo和基准电压Vref通过电阻R1和R2构成的电阻网络(R1?R2)叠加作为电流源的输入,实现非线性校正的功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铂电阻智能测温电路设计及非线性校正方法[J]. 李龙. 大众科技. 2011(10)
[2]HJ-1B卫星红外多光谱相机星上定标精度分析[J]. 韩启金,闵祥军,傅俏燕,孙珂,王爱春.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0(03)
[3]高精度铂电阻测温非线性校正方法[J]. 王勇,王晓东. 测控技术. 2004(07)
[4]铂电阻测温非线性校正方案[J]. 张萱,闻建静,楼建明.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3(03)
[5]星上定标技术概述[J]. 陈海龙. 红外. 2003(06)
[6]铂电阻测温传感器的间歇电流激励方法[J]. 陈莉杰,黄庶. 传感器技术. 2003(03)
[7]铂电阻的A/D非线性校正[J]. 李纲民,杨文波.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03(01)
本文编号:3380750
【文章来源】:半导体光电. 2020,41(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铂电阻的非线性特性曲线
铂电阻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线性度好的优点,适合采用恒定电流源作为其输入,用精准稳定的电流激励铂电阻传感器,采集其两端电压进行放大的方法获取温度信号,使获得的信号与铂电阻阻值成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输出的信号和参考电压共同作用于压控电流源,微调流过铂电阻的电流,改变输出信号,抵消其与待测的温度间的非线性分量,达到校正非线性的目的。校正电路的原理结构如图2所示。1.2 非线性校正原理分析
基于以上对于非线性校正的原理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压控电流源铂电阻测温的非线性校正的实际应用电路,见图3。运算放大器U1和U2及外围器件构成一个简单的压控电流源,跨导系数g=-0.2mA/V;测温传感器采用pt1000型铂电阻,其0℃阻值R0=1 000Ω;运算放大器U3~U5及外围器件构成差分放大电路,放大系数Av=-20.5。以上构成了一个基本的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激励及信号放大电路,在此基础上,将输出信号Vo和基准电压Vref通过电阻R1和R2构成的电阻网络(R1?R2)叠加作为电流源的输入,实现非线性校正的功能。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铂电阻智能测温电路设计及非线性校正方法[J]. 李龙. 大众科技. 2011(10)
[2]HJ-1B卫星红外多光谱相机星上定标精度分析[J]. 韩启金,闵祥军,傅俏燕,孙珂,王爱春.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0(03)
[3]高精度铂电阻测温非线性校正方法[J]. 王勇,王晓东. 测控技术. 2004(07)
[4]铂电阻测温非线性校正方案[J]. 张萱,闻建静,楼建明.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3(03)
[5]星上定标技术概述[J]. 陈海龙. 红外. 2003(06)
[6]铂电阻测温传感器的间歇电流激励方法[J]. 陈莉杰,黄庶. 传感器技术. 2003(03)
[7]铂电阻的A/D非线性校正[J]. 李纲民,杨文波. 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 2003(01)
本文编号:3380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38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