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吸收剂强化微藻固碳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1-10-17 07:47
微藻固碳可缓解因化石燃料燃烧所造成的全球性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固碳效率低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目前,化学吸收剂强化微藻固碳技术逐渐兴起。本文从培养液环境特征和微藻固碳生理生化表型特征两方面对化学吸收剂强化微藻固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其中所涉及的调变参数包括:化学吸收剂种类、添加量、添加方式、添加时期等。最后,评述了现有化学吸收剂强化微藻固碳技术存在的共性问题——作用机制和设计原则不清,并就该问题从微观-介观-宏观3个层面提出解决路径。运用组学分析技术,探究化学吸收剂强化微藻固碳的调控机制和本质原因;结合"光化学-原位微量热"测试技术掌握化学吸收剂强化微藻固碳的共性途径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可视化实验方法阐明CO2供应、溶解、传递和固定之间的平衡关系。实现化学吸收剂的精准调控,提高微藻固碳效率。
【文章来源】:化工进展. 2020,39(S2)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微藻固定烟气CO2及其下游应用
综上所述,化学吸收剂为碱性溶液,其添加可以提高培养液p H及培养液p H缓冲能力,可以通过化学吸收剂的合理添加,并辅以恰当的CO2供给策略,使培养液p H维持在适宜微藻生长的范围内,从而强化微藻固碳效果。图3 生物体系中培养液p H随时间和TEA添加浓度的变化曲线[32]
生物体系中培养液p H随时间和TEA添加浓度的变化曲线[3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营养条件对微藻Ankistrodesmus sp.CJ09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J]. 潘孝妍,陈长鸿,王秀海,曹猛,刘平怀. 中国油脂. 2020(03)
[2]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胺法捕集工艺改进研究进展[J]. 林海周,裴爱国,方梦祥. 化工进展. 2018(12)
[3]pH、盐度对小球藻生长量和溶氧量的影响[J]. 张奇,曹英昆,邢泽宇,梁艳,沈庆洲. 湖北农业科学. 2018(11)
[4]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及应用[J]. 韩涛,赵瑞,张帅,余学海,廖海燕. 煤炭工程. 2017(S1)
[5]有机胺对螺旋藻生长及固碳效果的影响[J]. 王兆印,李一锋,张旭,朱明龙,谭文松.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7(02)
[6]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J]. 苏发文,高鹏程,来琦芳,么宗利,陆建学,周凯,仲启铖,郑亮,王慧. 中国水产科学. 2016(06)
[7]醇胺溶液吸收CO2的动力学研究进展[J]. 陈思铭,张永春,郭超,陈绍云. 化工进展. 2014(S1)
[8]盐度和无机碳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J]. 王玮蔚,孙雪,王冬梅,沈佳,徐年军. 水产学报. 2014(07)
[9]醇胺法脱硫脱碳技术研究进展[J]. 韩淑怡,王科,黄勇,祁亚玲,胡玲,焦圣华. 天然气与石油. 2014(03)
[10]微藻碳酸酐酶的特性及其环境调控[J]. 黄瑾,夏建荣,邹定辉.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10(07)
博士论文
[1]低浓度二氧化碳培养微藻的吸收强化和烟道气组分调变[D]. 孙中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5
[2]燃煤电厂CO2化学吸收及同微藻油提取工艺的耦合[D]. 杨洁.华东理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醇胺溶液捕集烟道气中CO2实验研究[D]. 陆诗建.中国石油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41399
【文章来源】:化工进展. 2020,39(S2)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微藻固定烟气CO2及其下游应用
综上所述,化学吸收剂为碱性溶液,其添加可以提高培养液p H及培养液p H缓冲能力,可以通过化学吸收剂的合理添加,并辅以恰当的CO2供给策略,使培养液p H维持在适宜微藻生长的范围内,从而强化微藻固碳效果。图3 生物体系中培养液p H随时间和TEA添加浓度的变化曲线[32]
生物体系中培养液p H随时间和TEA添加浓度的变化曲线[3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营养条件对微藻Ankistrodesmus sp.CJ09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J]. 潘孝妍,陈长鸿,王秀海,曹猛,刘平怀. 中国油脂. 2020(03)
[2]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胺法捕集工艺改进研究进展[J]. 林海周,裴爱国,方梦祥. 化工进展. 2018(12)
[3]pH、盐度对小球藻生长量和溶氧量的影响[J]. 张奇,曹英昆,邢泽宇,梁艳,沈庆洲. 湖北农业科学. 2018(11)
[4]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及应用[J]. 韩涛,赵瑞,张帅,余学海,廖海燕. 煤炭工程. 2017(S1)
[5]有机胺对螺旋藻生长及固碳效果的影响[J]. 王兆印,李一锋,张旭,朱明龙,谭文松.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7(02)
[6]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J]. 苏发文,高鹏程,来琦芳,么宗利,陆建学,周凯,仲启铖,郑亮,王慧. 中国水产科学. 2016(06)
[7]醇胺溶液吸收CO2的动力学研究进展[J]. 陈思铭,张永春,郭超,陈绍云. 化工进展. 2014(S1)
[8]盐度和无机碳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J]. 王玮蔚,孙雪,王冬梅,沈佳,徐年军. 水产学报. 2014(07)
[9]醇胺法脱硫脱碳技术研究进展[J]. 韩淑怡,王科,黄勇,祁亚玲,胡玲,焦圣华. 天然气与石油. 2014(03)
[10]微藻碳酸酐酶的特性及其环境调控[J]. 黄瑾,夏建荣,邹定辉.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10(07)
博士论文
[1]低浓度二氧化碳培养微藻的吸收强化和烟道气组分调变[D]. 孙中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15
[2]燃煤电厂CO2化学吸收及同微藻油提取工艺的耦合[D]. 杨洁.华东理工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醇胺溶液捕集烟道气中CO2实验研究[D]. 陆诗建.中国石油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41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44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