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研究的关键问题
发布时间:2022-01-13 16:08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地质环境脆弱,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群死群伤的灾难性滑坡频发,造成严重的人员与财产损失。文章概述了西南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基本特征和防灾减灾的难点,提出了目前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包括岩溶地质结构与管道流的相互孕灾机理、地下采动下大型崩滑灾害形成机制、灾害高位远程动力成灾模式、灾害早期识别与空间预测。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重点研究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链的孕育发生规律与成灾模式,揭示岩溶管道-裂隙-孔隙地下水动力作用及孕灾过程和地下采动、库水波动等工程扰动环境下山体劣化损伤效应,构建岩溶崩滑灾害高速远程动力致灾机制与风险预测方法,形成早期识别、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技术及示范,为我国岩溶山区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安全运营提供科技支撑。
【文章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4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2000年以来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分布情况
图1 2000年以来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分布情况(4)特殊的成灾模式。西南岩溶山区上陡下缓的地貌形态,导致滑坡发生后往往形成滑动距离超过800 m的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这类链式灾害的破坏威力大,常导致重大人员伤亡。
西南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多发于层状碳酸盐岩、碎屑岩或玄武岩的褶皱山体缓倾-陡倾的翼部或平缓核部地带,灾害的形成发育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碳酸盐岩的块状岩体结构、溶蚀后的架空结构和岩溶管道流水文系统成为主要控灾因素。其中岩溶地下水作用系统对岩体结构改造及山体破坏作用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存在诸多问题。如图3所示,岩溶山体地下水以岩溶管道流为主,岩溶管道流对斜坡的水力学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雨季岩溶管道内水位暴涨和流速增加形成静水压力和气体压力大幅度变动,并造成气爆、气蚀、水击等作用,这些强烈的水动力效应对岩体结构的破坏大大增强,然而目前缺少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导致灾害孕灾机理不清楚。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的地质结构、岩溶岩性分区与地下水文系统如何孕育了大型灾害,具有什么样的关联机制?暴雨环境下岩溶管道-裂隙-孔隙多重介质水-岩如何相互作用?岩溶山体变形渐进累进规律是什么?山体失稳具有哪些灾害类型?诸多此类问题需要得到明确回答。因此,需要研究提出岩溶崩滑灾害的特殊孕灾环境、关键控制因素和易灾地质条件的组合类型,揭示易灾地质环境与重大灾害之间的关系及规律,构建岩溶山区重大灾害的主要成灾模式。2.2 地下采动下大型崩滑灾害的触发形成机制不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碎屑流堆积物粒度分布与运动特性的关系——以贵州纳雍普洒村崩塌为例[J]. 彭双麒,许强,郑光,巨袁臻,周小棚.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8(04)
[2]Reservoir-induced landslides and risk control in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Yangtze River,China[J]. Yueping Yin,Bolin Huang,Wenpei Wang,Yunjie Wei,Xiaohan Ma,Fei Ma,Changjun Zhao.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6(05)
[3]重庆武隆鸡冠岭岩质崩滑-碎屑流过程模拟[J]. 王国章,李滨,冯振,邢爱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4(05)
[4]2013年1月11日云南镇雄赵家沟特大滑坡灾害研究[J]. 殷跃平,刘传正,陈红旗,任坚,祝传兵. 工程地质学报. 2013(01)
本文编号:3586745
【文章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4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2000年以来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分布情况
图1 2000年以来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分布情况(4)特殊的成灾模式。西南岩溶山区上陡下缓的地貌形态,导致滑坡发生后往往形成滑动距离超过800 m的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这类链式灾害的破坏威力大,常导致重大人员伤亡。
西南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多发于层状碳酸盐岩、碎屑岩或玄武岩的褶皱山体缓倾-陡倾的翼部或平缓核部地带,灾害的形成发育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诸多影响因素中,碳酸盐岩的块状岩体结构、溶蚀后的架空结构和岩溶管道流水文系统成为主要控灾因素。其中岩溶地下水作用系统对岩体结构改造及山体破坏作用方面的研究还很欠缺,存在诸多问题。如图3所示,岩溶山体地下水以岩溶管道流为主,岩溶管道流对斜坡的水力学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雨季岩溶管道内水位暴涨和流速增加形成静水压力和气体压力大幅度变动,并造成气爆、气蚀、水击等作用,这些强烈的水动力效应对岩体结构的破坏大大增强,然而目前缺少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导致灾害孕灾机理不清楚。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的地质结构、岩溶岩性分区与地下水文系统如何孕育了大型灾害,具有什么样的关联机制?暴雨环境下岩溶管道-裂隙-孔隙多重介质水-岩如何相互作用?岩溶山体变形渐进累进规律是什么?山体失稳具有哪些灾害类型?诸多此类问题需要得到明确回答。因此,需要研究提出岩溶崩滑灾害的特殊孕灾环境、关键控制因素和易灾地质条件的组合类型,揭示易灾地质环境与重大灾害之间的关系及规律,构建岩溶山区重大灾害的主要成灾模式。2.2 地下采动下大型崩滑灾害的触发形成机制不明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碎屑流堆积物粒度分布与运动特性的关系——以贵州纳雍普洒村崩塌为例[J]. 彭双麒,许强,郑光,巨袁臻,周小棚.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8(04)
[2]Reservoir-induced landslides and risk control in Three Gorges Project on Yangtze River,China[J]. Yueping Yin,Bolin Huang,Wenpei Wang,Yunjie Wei,Xiaohan Ma,Fei Ma,Changjun Zhao.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6(05)
[3]重庆武隆鸡冠岭岩质崩滑-碎屑流过程模拟[J]. 王国章,李滨,冯振,邢爱国.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4(05)
[4]2013年1月11日云南镇雄赵家沟特大滑坡灾害研究[J]. 殷跃平,刘传正,陈红旗,任坚,祝传兵. 工程地质学报. 2013(01)
本文编号:3586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586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