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层滑坡斜向锚固桩加固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3 17:27
研究目的: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斜向锚固桩加固覆盖层滑坡的效果,探讨覆盖层滑坡滑面、滑体及滑床强度指标对斜向锚固桩加固效果的影响,分析斜向锚固桩最优锚固角和最优加固效果预测方法。着重通过比较斜向锚固桩与竖直桩加固滑坡后的稳定系数,对比斜向锚固桩和竖直桩的加固效果。研究结论:(1)斜向锚固桩加固覆盖层滑坡的效果一般都优于竖直桩,锚固角选择合适时,同等条件下可将滑坡稳定系数提高5.44%~21.38%;(2)滑面强度指标越低、滑体强度指标越高,斜向锚固桩的加固优势越明显;(3)对于本文算例,平均最优锚固角为27.5°,桩轴线与滑面大致垂直时,斜向锚固桩的加固效果最好;(4)建立了斜向锚固桩加固效果的拟合预测计算公式,已知滑面、滑体的强度指标,就可初步估算斜向锚固桩的加固效果;(5)本研究结论对滑坡治理工程的设计有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铁道工程学报. 2020,37(11)北大核心E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几何模型(单位:m)
有限元模型
表3给出了综合工况三滑体黏聚力取不同值情况下,锚固角取不同值时的滑坡稳定系数。从表3中可以看出,滑体黏聚力取不同值时,滑坡稳定系数随锚固角的增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图4为滑体黏聚力取不同值时,斜向锚固桩工况滑坡稳定系数较竖直桩的提高百分比。从图4可见,多数工况下斜向锚固桩的加固效果都优于竖直桩,结论与综合工况一一致。而且可以发现,随着滑面黏聚力的提高,斜向锚固桩的加固效果优势愈加明显。当滑体黏聚力为40 k Pa时,滑坡稳定系数的最大提高百分比约为13%;当滑体黏聚力为20 k Pa时,滑坡稳定系数的最大提高百分比约为6%。本算例中抗滑桩均是埋式桩,设桩之后的滑坡潜在滑面由原滑面移至桩顶之上的滑体内,滑坡有产生越过桩顶的破坏趋势。因此,滑体黏聚力越大,相应滑坡稳定系数越高,斜向锚固桩加固效果也越明显。事实上,采用普通(非埋式)抗滑桩加固的滑坡同样存在越顶的可能。一般而言,设桩之后滑坡最可能的破坏方式是越顶破坏,设计时须进行越顶验算。综合工况四滑体内摩擦角取不同值时,滑坡稳定系数随锚固角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竖直桩稳定系数的对比情况与综合工况三类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含倾斜夹层滑坡内抗滑桩和桥基耦合作用的试验与数值模拟[J]. 付正道,蒋关鲁,刘琪,廖丹,王智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09)
[2]滑体段采用m法模型的抗滑桩计算方法[J]. 毛坚强,徐骏,杨磊. 岩土力学. 2018(04)
[3]抗滑桩桩身缺陷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J]. 张廷雷,蒋良文,谭兵. 铁道工程学报. 2018(02)
[4]前后排抗滑桩加固滑坡桥基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 雷达,蒋关鲁,刘伟豪,戚志慧,王智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09)
[5]基于颗粒离散元的抗滑桩土拱效应分析[J]. 韩同春,邱子义,豆红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8)
[6]考虑土拱作用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确定方法研究[J]. 赵明华,陈耀浩,杨超炜. 岩土工程学报. 2015(S2)
[7]基于Ansys的滑坡抗滑桩动力特性的有限元分析[J]. 於文欢,姚天宝,任建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4(05)
[8]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J]. 张培文,陈祖煜. 岩土力学. 2006(02)
本文编号:3586849
【文章来源】:铁道工程学报. 2020,37(11)北大核心E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几何模型(单位:m)
有限元模型
表3给出了综合工况三滑体黏聚力取不同值情况下,锚固角取不同值时的滑坡稳定系数。从表3中可以看出,滑体黏聚力取不同值时,滑坡稳定系数随锚固角的增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图4为滑体黏聚力取不同值时,斜向锚固桩工况滑坡稳定系数较竖直桩的提高百分比。从图4可见,多数工况下斜向锚固桩的加固效果都优于竖直桩,结论与综合工况一一致。而且可以发现,随着滑面黏聚力的提高,斜向锚固桩的加固效果优势愈加明显。当滑体黏聚力为40 k Pa时,滑坡稳定系数的最大提高百分比约为13%;当滑体黏聚力为20 k Pa时,滑坡稳定系数的最大提高百分比约为6%。本算例中抗滑桩均是埋式桩,设桩之后的滑坡潜在滑面由原滑面移至桩顶之上的滑体内,滑坡有产生越过桩顶的破坏趋势。因此,滑体黏聚力越大,相应滑坡稳定系数越高,斜向锚固桩加固效果也越明显。事实上,采用普通(非埋式)抗滑桩加固的滑坡同样存在越顶的可能。一般而言,设桩之后滑坡最可能的破坏方式是越顶破坏,设计时须进行越顶验算。综合工况四滑体内摩擦角取不同值时,滑坡稳定系数随锚固角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竖直桩稳定系数的对比情况与综合工况三类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含倾斜夹层滑坡内抗滑桩和桥基耦合作用的试验与数值模拟[J]. 付正道,蒋关鲁,刘琪,廖丹,王智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8(09)
[2]滑体段采用m法模型的抗滑桩计算方法[J]. 毛坚强,徐骏,杨磊. 岩土力学. 2018(04)
[3]抗滑桩桩身缺陷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J]. 张廷雷,蒋良文,谭兵. 铁道工程学报. 2018(02)
[4]前后排抗滑桩加固滑坡桥基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 雷达,蒋关鲁,刘伟豪,戚志慧,王智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09)
[5]基于颗粒离散元的抗滑桩土拱效应分析[J]. 韩同春,邱子义,豆红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8)
[6]考虑土拱作用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确定方法研究[J]. 赵明华,陈耀浩,杨超炜. 岩土工程学报. 2015(S2)
[7]基于Ansys的滑坡抗滑桩动力特性的有限元分析[J]. 於文欢,姚天宝,任建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4(05)
[8]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影响[J]. 张培文,陈祖煜. 岩土力学. 2006(02)
本文编号:3586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586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