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降雨条件下黄土边坡入渗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3 17:32
在我国,黄土覆盖面积达6.3×105km2。并且黄土地区自然灾害时常发生,这些灾害的发生通常难以预测并且规模较大,一旦发生就会严重的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这为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增加了不少困难,严重的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黄土滑坡灾害内在发生规律,本文以三门峡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基本黄土土工试验,获取天然状态土体参数,其次根据试验参数制备接近天然土体参数的试样,进行室内雨滴溅蚀试验,分析研究单个雨滴对黄土边坡击溅破坏的规律,然后基于单雨滴击溅破坏试验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多雨滴降雨过程对边坡冲刷破坏及稳定性变化规律,最后运用PLAXIS 2D有限元软件分析四种不同降雨强度类型下的边坡基质吸力的变化、饱和度的变化、稳定性及最大位移。本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黄土地区降雨特点分析,本试验得出了单雨滴溅蚀分为三个阶段,0-30 min土体遭受雨滴击溅破坏程度最大的初期阶段;30 min-50 min土体表层达到饱和,孔深的变化不再明显并趋近平稳的中期阶段;50 min-60 min积水逐渐增多并伴随塌孔的情况发生的最终阶段...
【文章来源】: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下的临界含水量称为残余含水量(rθ ),它是吸力曲线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土体所代表性试样吸收水分生成的曲线与土样在蒸的曲线并不重合,蒸发作用下排除水分土样的曲线,这种明显的趋势被称为“墨水瓶”效
11图 2-2 工程中三种常见土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工程中应用广泛的为 VG 土—水特征曲线体的土壤吸力为零。其表达式为:mnsrwr1 + =+αψθθθ θ体积含水率;sθ —饱和体积含水率;rθ —残质吸力(kpa);α ,m,n—拟合参数,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垂直降雨入渗水势模型的推导及其试验验证[J]. 王建新,刘晓丽,王恩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3(02)
[2]无限长均质斜坡降雨入渗解析解[J]. 李宁,许建聪. 岩土工程学报. 2012(12)
[3]降雨诱发浅层滑坡稳定性的计算模型研究[J]. 李宁,许建聪,钦亚洲. 岩土力学. 2012(05)
[4]考虑土体非饱和特性的无限长斜坡降雨入渗解析解[J]. 詹良通,贾官伟,陈云敏,FREDLUND D G. 岩土工程学报. 2010(08)
[5]人工降雨条件下坡面流试验分析[J]. 吕宗强,雷孝章,张鹏飞. 水电能源科学. 2010(05)
[6]黄土边坡降雨入渗规律试验[J]. 王福恒,李家春,田伟平.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7]降雨特性对土质边坡失稳的影响[J]. 林鸿州,于玉贞,李广信,彭建兵.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01)
[8]黄土路基降雨入渗现场试验[J]. 刘海松,倪万魁,杨泓全,颜斌.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8(01)
[9]非饱和黄土路基水分场的数值分析[J]. 王铁行. 岩土工程学报. 2008(01)
[10]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曲线的研究[J]. 卢靖,程彬. 岩土工程学报. 2007(10)
博士论文
[1]黄土沟壑区不同下垫面条件对农田降雨入渗及产流关系影响的研究[D]. 宋孝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586855
【文章来源】: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下的临界含水量称为残余含水量(rθ ),它是吸力曲线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土体所代表性试样吸收水分生成的曲线与土样在蒸的曲线并不重合,蒸发作用下排除水分土样的曲线,这种明显的趋势被称为“墨水瓶”效
11图 2-2 工程中三种常见土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工程中应用广泛的为 VG 土—水特征曲线体的土壤吸力为零。其表达式为:mnsrwr1 + =+αψθθθ θ体积含水率;sθ —饱和体积含水率;rθ —残质吸力(kpa);α ,m,n—拟合参数,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垂直降雨入渗水势模型的推导及其试验验证[J]. 王建新,刘晓丽,王恩志.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3(02)
[2]无限长均质斜坡降雨入渗解析解[J]. 李宁,许建聪. 岩土工程学报. 2012(12)
[3]降雨诱发浅层滑坡稳定性的计算模型研究[J]. 李宁,许建聪,钦亚洲. 岩土力学. 2012(05)
[4]考虑土体非饱和特性的无限长斜坡降雨入渗解析解[J]. 詹良通,贾官伟,陈云敏,FREDLUND D G. 岩土工程学报. 2010(08)
[5]人工降雨条件下坡面流试验分析[J]. 吕宗强,雷孝章,张鹏飞. 水电能源科学. 2010(05)
[6]黄土边坡降雨入渗规律试验[J]. 王福恒,李家春,田伟平.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7]降雨特性对土质边坡失稳的影响[J]. 林鸿州,于玉贞,李广信,彭建兵.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01)
[8]黄土路基降雨入渗现场试验[J]. 刘海松,倪万魁,杨泓全,颜斌.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8(01)
[9]非饱和黄土路基水分场的数值分析[J]. 王铁行. 岩土工程学报. 2008(01)
[10]非饱和黄土土水特征曲线的研究[J]. 卢靖,程彬. 岩土工程学报. 2007(10)
博士论文
[1]黄土沟壑区不同下垫面条件对农田降雨入渗及产流关系影响的研究[D]. 宋孝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586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586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