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综合莫兰指数和交叉小波的不均匀沉降量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16 05:12
  由于针对地面沉降不均匀态势的量化分析较少,采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feromotry,PSI)方法获取北京平原地面沉降信息。根据浅地表空间利用差异在沉降漏斗区选取5个典型区,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量化了各区地面沉降空间和时序不均匀程度。并研究了浅地表空间利用差异和地下水位变化对空间和时序不均匀沉降的影响。研究发现:①5个区域每年累计沉降量和时序沉降量的莫兰指数大小关系相同,均为I5> I3> I1> I2> I4,结合浅地表空间利用情况,区域3和4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因素较复杂,区域1,2和5沉降空间不均匀程度与空间利用复杂程度呈正相关;②各区地下水流场变化的波动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区域时序沉降不均匀程度。 

【文章来源】:国土资源遥感. 2020,32(0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综合莫兰指数和交叉小波的不均匀沉降量化分析


北京平原概况

流程图,流程,时空信息,方法


PSI方法流程

影像,平原,北京,沉降


对覆盖北京平原区的48景Radarsat-2影像(2011—2015年)进行差分干涉处理和PS点提取,最终获得高空间密度的PS点共210 107个,密度为33个/km2,平原区年均沉降速率范围为-129.97~12.73 mm/a。2011—2015年间北京平原区累计沉降量的变化如图4所示,其中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667.85 mm,最小累计沉降量为70.88 m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北京市典型地区地面沉降空间格局分析[J]. 周超凡,宫辉力,陈蓓蓓,朱锋,郭琳.  遥感信息. 2017(04)
[2]北京平原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和研究途径的进展与思考[J]. 周丙锋,李小娟,李燕萍.  中国矿业. 2014(12)
[3]基于PS-InSAR技术的北京地面沉降特征及成因初探[J]. 雷坤超,陈蓓蓓,贾三满,王树芳,罗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08)
[4]综合时序InSAR和GIS技术地面沉降时序演化规律研究[J]. 陈蓓蓓,宫辉力,李小娟,雷坤超,段光耀,颉晋荣.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04)
[5]利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时序分析方法监测北京市地面沉降[J]. 李永生,张景发,李振洪,罗毅.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3(11)
[6]全球地面沉降扫描[J]. 袁立明.  地球. 2012(Z1)
[7]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杨艳,贾三满,王海刚.  上海地质. 2010(04)
[8]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北京市地面沉降研究[J]. 宫辉力,张有全,李小娟,卢学辉,陈蓓蓓,顾兆芹.  自然科学进展. 2009(11)

硕士论文
[1]基于PS-InSAR技术与信息熵的北京典型区域不均匀地面沉降研究[D]. 周超凡.首都师范大学 2014
[2]北京典型区域不均匀地面沉降成因机制分析[D]. 杜钊锋.首都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920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5920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0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