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汶川地震重灾区泥石流灾损土地利用及生态修复模式——以北川县都坝河小流域为例

发布时间:2022-12-08 22:31
  汶川地震诱发了大量泥石流灾害,灾损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是灾区产业重建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北川县都坝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灾损土地禀赋、灾害特征、土地需求,采取多因素耦合和关键因子限制分析法,探讨灾害胁迫条件下的经济活动与生态修复之间的互馈作用,结果表明:(1)流域新增土地供给源主要为泥石流灾损土地,土地资源化利用受灾害、聚落和产业结构控制;(2)灾损土地根据成因划分为沟口堆积型、沟道冲淤型以及岸坡侵蚀型,三者的肥力、安全性及交通条件等特征具有显著差异;(3)基于"因灾分区、耕地优先、产业共建、美居造景"的原则,建立了灾损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生态修复模式,并选取杨家沟进行验证,沟域灾损土地利用方式为生态林地、产业林地及优质耕地,分别占比28.5%、56.3%、15.2%,生态修复措施主要为提高土地安全度、提升植被覆盖率和增强水保功能。该研究建立的震区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模式可有力协调人地矛盾、发展绿色经济和提升人居环境。 

【文章页数】:13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流域内泥石流与聚落关系
    1.3 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灾损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泥石流灾损土地类型及特征
        2.1.1 灾损土地分布规律
        2.1.2 灾损土地分类
        2.1.3 灾损土地禀赋条件
    2.2 灾损土地生态修复模式
    2.3 杨家沟泥石流灾损土地生态修复规划
        2.3.1 灾损土地利用规划
        2.3.2 灾损土地生态修复措施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准扶贫与生态补偿的对接机制及典型途径——基于林业的案例分析[J]. 刘春腊,徐美,周克杨,曾凡超,刘子明.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5)
[2]汶川地震重灾区恢复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朱捷缘,卢慧婷,王慧芳,严岩,唐立娜.  生态学报. 2018(24)
[3]中国生态用地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J]. 管青春,郝晋珉,石雪洁,高阳,王宏亮,李牧.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2)
[4]基于数值模拟的溃决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J]. 刘鑫磊,唐川,方群生,常鸣.  泥沙研究. 2017(06)
[5]涪江上游泥石流灾损土地特征及典型流域淤积危险性研究[J]. 杨顺,黄海,田尤.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11)
[6]泥石流小流域生态功能分区及生态修复对策研究[J]. 常士秋,王道杰,张淑娟,范天华,何松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10)
[7]“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生态服务功能恢复总体评估[J]. 杨渺,谢强,方自力,刘孝富,廖蔚宇,王萍.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04)
[8]大渡河上游八步里沟泥石流防治中的资源综合利用研究[J]. 黄海,刘建康,石胜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12)
[9]荒地的概念、分类及其生态功能解析[J]. 宫丽彦,程磊磊,卢琦.  自然资源学报. 2015(12)
[10]蒋家沟泥石流滩地不同堆积时期土壤肥力质量演变特征[J]. 杜锟,严思维,张广帅,林勇明,邓浩俊,陈爱民,吴承祯,王道杰,邵树枞.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4)

硕士论文
[1]汶川地震损毁土地特征及复垦潜力研究[D]. 向明顺.成都理工大学 2012
[2]北川县陈家坝乡灾后土地复垦及人居环境重建研究[D]. 陈博宁.成都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714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714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5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