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降雨诱发浅层滑坡机理研究 ————以紫阳县高滩幅为例
发布时间:2023-04-04 23:49
秦巴山区地处秦岭与巴山交界地带,地理上位于我国南北分界,该区地壳运动强烈,岩土体结构类型多样,广泛分布有深度极为不均的变质岩残坡积物,在降雨作用下,会造成大量的浅层滑坡,严重威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以秦巴山区紫阳县境内高滩幅范围为研究区域,以区内浅层滑坡为研究对象,根据坡面形态、坡度以及土层深度总结了浅层滑坡的破坏模式。通过室内试验、野外监测等手段揭示了研究区土体的非饱和特性和降雨入渗规律。利用背包钻探和统计分析得出了研究区土层深度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从单坡尺度和区域尺度完成了浅层滑坡的机理研究,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野外调查结果结合大量地质资料,首先对研究区的自然地理和工程地质特性等进行了阐述,明确了研究区土体属山地黄棕壤,研究区浅层滑坡多发生在坡度15°-35°之间,滑坡的坡向多集中于南向,滑坡中后部常见有干缩裂隙。结合研究区地貌特性和土层深度的不同,将区内滑坡破坏模式分为三大类。(2)使用多尺度集成的方法研究了土体物理力学特性和非饱和特性。研究区土体为一种区域性特殊土,含碎石,具有高塑性、分散性及膨胀性。土体的天然重度、干重度、孔隙比等参数在0-3 m间波动较大,...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浅层滑坡的定义与分类
1.2.2 土层深度分布的研究
1.2.3 浅层滑坡研究方法
1.2.4 秦巴山区地质及滑坡研究
1.2.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浅层滑坡规律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基础地质与工程地质
2.2 研究区浅层滑坡基本特征
2.2.1 滑坡体物质组成
2.2.2 滑坡规模及形态特征
2.2.3 滑坡边界及表部特征
2.2.4 滑坡典型实例
2.3 浅层滑坡破坏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体非饱和特性试验研究
3.1 研究区土基本性质研究
3.1.1 XRD试验
3.1.2 颗分试验
3.1.3 物理力学特性试验
3.1.4 饱和渗透试验
3.2 非饱和土的特性
3.2.1 非饱和土的组成
3.2.2 土水特性曲线
3.2.3 非饱和渗透系数
3.3 研究区非饱和土TRIM试验
3.3.1 试验仪器
3.3.2 试验过程
3.3.3 数据处理及原理
3.3.4 试验结果
3.4 研究区非饱和土张力计试验
3.4.1 试验仪器
3.4.2 试验过程
3.4.3 试验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土层深度分布研究
4.1 野外调查方案
4.1.1 调查点选定原则
4.1.2 量测方法
4.1.3 物探验证
4.2 室内资料分析
4.2.1 地形曲率计算
4.2.2 湿度指数计算
4.3 计算原理
4.3.1 回归分析
4.3.2 结果评估
4.4 计算成果
4.4.1 调查点分布
4.4.2 单变量回归公式
4.4.3 多变量回归公式
4.4.4 评估结果
4.4.5 物探结果
4.5 土层深度图及相关影响因子探讨
4.5.1 土层深度空间分布图
4.5.2 土层深度影响因子探讨
4.6 小结
第五章 降雨入渗规律研究
5.1 降雨入渗长期监测
5.1.1 监测概况
5.1.2 监测结果
5.2 降雨入渗反演
5.2.1 模拟概况及方案
5.2.2 试验结果
5.3 研究区浅层滑坡破坏机理分析
5.3.1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
5.3.2 基于破坏机理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5.4 小结
第六章 多尺度浅层滑坡机理研究
6.1 单坡尺度研究
6.1.1 所需参数和方法
6.1.2 计算结果
6.2 区域的滑坡稳定性研究
6.2.1 TRIGRS模式理论
6.2.2 TRIGRS参数输入
6.2.3 计算结果
6.2.4 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本文编号:3782296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浅层滑坡的定义与分类
1.2.2 土层深度分布的研究
1.2.3 浅层滑坡研究方法
1.2.4 秦巴山区地质及滑坡研究
1.2.5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浅层滑坡规律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基础地质与工程地质
2.2 研究区浅层滑坡基本特征
2.2.1 滑坡体物质组成
2.2.2 滑坡规模及形态特征
2.2.3 滑坡边界及表部特征
2.2.4 滑坡典型实例
2.3 浅层滑坡破坏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体非饱和特性试验研究
3.1 研究区土基本性质研究
3.1.1 XRD试验
3.1.2 颗分试验
3.1.3 物理力学特性试验
3.1.4 饱和渗透试验
3.2 非饱和土的特性
3.2.1 非饱和土的组成
3.2.2 土水特性曲线
3.2.3 非饱和渗透系数
3.3 研究区非饱和土TRIM试验
3.3.1 试验仪器
3.3.2 试验过程
3.3.3 数据处理及原理
3.3.4 试验结果
3.4 研究区非饱和土张力计试验
3.4.1 试验仪器
3.4.2 试验过程
3.4.3 试验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土层深度分布研究
4.1 野外调查方案
4.1.1 调查点选定原则
4.1.2 量测方法
4.1.3 物探验证
4.2 室内资料分析
4.2.1 地形曲率计算
4.2.2 湿度指数计算
4.3 计算原理
4.3.1 回归分析
4.3.2 结果评估
4.4 计算成果
4.4.1 调查点分布
4.4.2 单变量回归公式
4.4.3 多变量回归公式
4.4.4 评估结果
4.4.5 物探结果
4.5 土层深度图及相关影响因子探讨
4.5.1 土层深度空间分布图
4.5.2 土层深度影响因子探讨
4.6 小结
第五章 降雨入渗规律研究
5.1 降雨入渗长期监测
5.1.1 监测概况
5.1.2 监测结果
5.2 降雨入渗反演
5.2.1 模拟概况及方案
5.2.2 试验结果
5.3 研究区浅层滑坡破坏机理分析
5.3.1 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
5.3.2 基于破坏机理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5.4 小结
第六章 多尺度浅层滑坡机理研究
6.1 单坡尺度研究
6.1.1 所需参数和方法
6.1.2 计算结果
6.2 区域的滑坡稳定性研究
6.2.1 TRIGRS模式理论
6.2.2 TRIGRS参数输入
6.2.3 计算结果
6.2.4 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本文编号:3782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378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