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液弹吸振器的旋翼桨叶摆振载荷抑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液弹吸振器的旋翼桨叶摆振载荷抑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采用摆振柔软旋翼的直升机在某些状态下容易发生“地面共振”和“空中共振”,为了保证直升机的安全,需要在旋翼桨叶根部和机体起落架上安装阻尼器。摆振刚硬旋翼的一阶摆振固有频率大于1/rev,使直升机有效地避免了以上风险,但同时也会带来低阶交变载荷过大的问题。为降低摆振刚硬旋翼摆振方向的低阶载荷,本文通过在旋翼桨叶尖部嵌入液弹吸振器,利用Lagrange方程建立了旋翼桨叶/液弹吸振器的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了液弹吸振器对旋翼桨叶低阶摆振弯曲载荷的抑制效果,以及吸振器结构参数对载荷抑制效果的影响,并与弹性吸振器作了对比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液弹吸振器的设计。为了验证嵌入式弦向吸振器抑制旋翼摆振方向载荷的可行性,设计了一套模型试验系统,该试验系统包括旋翼系统、吸振器系统、驱动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等。调节模型桨叶根部弹性片的厚度可改变其摆振固有频率,进而达到桨叶摆振刚硬的设计要求;吸振采用质量/弹簧系统,通过调节弹簧参数可改变吸振频率;通过在桨叶尖部施加旋转偏心质量块产生激振力,调节其旋转速度可改变激振频率。根据试验要求确定了各试验仪器和试验件的参数,并对试验件进行了强度校核。最后通过对旋翼桨叶的动力学特性分析,确定了旋翼系统结构参数设计的可行性。
【关键词】:旋翼 桨叶 摆振刚硬 载荷抑制 液弹吸振器 试验设计 强度校核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75.1;TB53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注释表11-13
- 第一章 绪论13-23
- 1.1 引言13-16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1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21-23
- 第二章 嵌入式弦向吸振器的动态特性分析23-40
- 2.1 引言23
- 2.2 嵌入式弦向弹性吸振器动态特性分析23-30
- 2.2.1 旋翼桨叶/弹性吸振器耦合动力学模型23-24
- 2.2.2 旋翼桨叶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24-27
- 2.2.3 算例的响应分析27-30
- 2.3 嵌入式弦向液弹吸振器动态特性分析30-38
- 2.3.1 旋翼桨叶/液弹吸振器耦合动力学模型30-31
- 2.3.2 耦合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31-33
- 2.3.3 算例的响应分析以及结构参数影响33-38
- 2.4 本章小结38-40
- 第三章 嵌入式弦向液弹吸振器的设计40-50
- 3.1 引言40
- 3.2 结构方案的选择40-41
- 3.2.1 结构方案的考虑因素40-41
- 3.2.2 结构方案的确定41
- 3.3 参数设计方法41-44
- 3.4 主要尺寸计算44-49
- 3.4.1 初始数据44
- 3.4.2 刚度的计算44
- 3.4.3 橡胶的选择及厚度的计算44-47
- 3.4.4 惯性通道长度的计算47
- 3.4.5 主质量块材料的选择47-48
- 3.4.6 液弹吸振器的装配及安装48-49
- 3.5 本章小结49-50
- 第四章 试验方案的设计50-70
- 4.1 引言50
- 4.2 试验方案设计50-58
- 4.2.1 旋翼桨叶模型51-52
- 4.2.2 激振器52-53
- 4.2.3 吸振器53-56
- 4.2.4 驱动系统56
- 4.2.5 数据采集系统56-58
- 4.3 强度校核58-66
- 4.3.1 旋翼需用功率和离心力58-60
- 4.3.2 键的强度校核60-61
- 4.3.3 弹性片的强度校核61-62
- 4.3.4 桨叶的强度校核62-63
- 4.3.5 螺栓校核63-65
- 4.3.6 吸振器的强度校核65-66
- 4.4 动力学分析66-69
- 4.5 本章小结69-70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70-72
- 5.1 工作总结70-71
- 5.2 研究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5
- 致谢75-76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6-77
- 附录77-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晓军,聂景旭;双质量磁吸振器理论与试验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2 黄维财;盛美萍;薛扬;;宽带波导吸振器吸振性能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张也弛;孔宪仁;杨正贤;张红亮;;非线性吸振器的靶能量传递及参数设计[J];振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4 楼京俊;唐斯密;朱石坚;赵存生;;改进的本质非线性吸振器宽频吸振参数域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年06期
5 叶伯英;;离心摆吸振器原理再探[J];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6 黄其柏,曹明艺,廖道训;梁类波导吸振器的动力特性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08期
7 柳贵东,马国利,佘龙华;磁悬浮主动吸振器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3年06期
8 冯丹凤,黄其柏,廖道训;基于简谐激励的开槽圆盘粘弹性波导吸振器[J];振动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9 冯丹凤,黄其柏,廖道训;连续激励下的圆盘粘弹性波导吸振器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年22期
10 张鲲;陈海波;王莲花;龚兴龙;张培强;;吸振器在浮筏上减振应用的有限元分析[J];实验力学;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申永军;;半主动吸振器的解析研究[A];第三届海峡两岸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赵海;曹登庆;;带动态吸振器复合材料壁板的气动颤振及其抑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刘长河;王英贤;;静力吸振与预应力吸振器[A];第十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王震;孙玉东;;管道主动吸振器前馈自适应控制研究[A];第十四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5 房杰;王琪;王士敏;;含库仑摩擦和粘性阻尼吸振器的优化设计[A];第九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手册[C];2012年
6 房杰;王士敏;王琪;;一类宽频时滞吸振器的减振特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多体系统动力学暨第二届全国航天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刘孝斌;庞业珍;张晓伟;李彦;;一种新型作动器惯性吸振器的设计研制[A];第十四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8 刘孝斌;俞孟萨;吕世金;;惯性吸振器主动控制湍流脉动压力引起的水动力自噪声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六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E工业流体力学[C];2014年
9 钱峰;凌爱民;朱艳;程起有;;基于桨毂减振系统的直升机振动控制设计技术研究[A];2013年中国航空学会结构强度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荣;周期空腹板结构的带隙及减振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彭超;若干振功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徐振邦;自调谐吸振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陈以田;旋挖钻机钻杆动力学特性及其非线性能量转迁减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5 廖国江;磁流变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及其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6 张鲲;带有动力吸振器浮筏隔振系统的减振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闫晓军;随机载荷下SMA减振器及磁吸振器理论与试验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0年
8 邱显焱;深海采矿系统扬矿子系统纵向振动被动减振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晓镭;电磁式半主动吸振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2 冯肖肖;电磁式半主动吸振器设计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3 夏雪然;基于调谐质量吸振器的转子与管道振动控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4 陈俊伟;基于液弹吸振器的旋翼桨叶摆振载荷抑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赵艳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主动调谐吸振器特性及其主动控制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陆颖华;连续系统的无阻尼动力吸振器优化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7 李雨田;滚子吸振器动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小磊;基于多体动力学的直升机双线摆桨毂吸振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崔世明;阻尼可调式电磁吸振器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李化;一种可调频吸振器的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液弹吸振器的旋翼桨叶摆振载荷抑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9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429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