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功能—性能集成设计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功能—性能集成设计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概念设计侧重于功能实现,性能的求解往往要在详细设计阶段进行,这种不并行的设计过程使产品难以得到理想设计解。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面向概念设计的产品功能-性能集成设计方法,尽可能在设计早期阶段考虑产品性能,并最终实现功能与性能的并联求解。主要工作如下:1.需求到功能和性能的多维期望转化研究。通过需求的收集与整理,提炼出需求本质。在功能维,将需求归为基本性、保障性和约束性三类需求库,并抽象出总功能,建立引导功能分解的功能分解导向;在性能维,需求分别归为基础型和保障型两类,并提炼出带有不同权重的性能期望。2.性能依附求解。以功能分解导向为基础,将总功能分解,得到明确的功能结构树;以功能结构树为基础,将带有不同权重的性能通过对应、依附、逻辑修改等步骤进行同层依附和跨层依附,得到多个性能依附功能元(PF)。3.性能依附功能元-行为性能-原理解(PF-PB-S)映射。分别通过PF-PB映射和PB-S映射,将功能(F)和功能的依附性能(P)逐步由抽象到具体转化,得到原理解(S)和原理解性能补充。PF-PB和PB-S的分步映射使设计师能提前筛选并排除劣势行为和劣势原理解,最终得到性能优势较集中的原理解组合。4.在功能-性能集成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开发了面向功能-性能集成的辅助设计系统,并以一种碾磨装置为实例,验证了所提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概念设计 多维期望 功能-性能集成 性能依附 PF-PB-S映射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47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2.1 产品设计中的功能研究11-12
- 1.2.2 功能求解研究12
- 1.2.3 功构映射研究12-13
- 1.2.4 性能定义研究13-14
- 1.2.5 性能求解研究14-15
- 1.3 产品早期设计过程研究的不足15-16
- 1.4 论文内容16-18
- 第2章 需求到多维期望的转化过程研究18-36
- 2.1 需求到多维期望转化模型18-19
- 2.2 功能维需求到功能期望的转化模型19-24
- 2.2.1 需求的对象意图挖掘与组合模型19-22
- 2.2.2 功能分解导向模型22-23
- 2.2.3 功能期望的标准化表达23-24
- 2.3 性能维需求到技术性能的转化模型24-28
- 2.3.1 需求分类判断和入库24-25
- 2.3.2 需求库的抽象和性能标准化表达25-27
- 2.3.3 性能来源和权重赋值27-28
- 2.4 工程实例——碾磨装置需求到多维期望的转化过程28-34
- 2.4.1 需求的收集与整理29-30
- 2.4.2 功能维需求到功能期望的转化30-32
- 2.4.3 性能维需求到技术性能的转化32-34
- 2.5 本章小结34-36
- 第3章 功能-性能集成设计研究36-66
- 3.1 功能-性能集成模型36-38
- 3.2 性能依附研究38-46
- 3.2.1 总功能分解过程38-39
- 3.2.2 性能权重处理39-40
- 3.2.3 性能依附过程40-43
- 3.2.4 性能依附归类43-46
- 3.3 PF-PB映射研究46-52
- 3.3.1 性能依附功能元(PF)归类47-48
- 3.3.2 PF-PB映射过程48-51
- 3.3.3 PF-PB映射归类51-52
- 3.4 PB-S映射研究52-55
- 3.4.1 PB-S映射过程52-54
- 3.4.2 PB-S映射归类54-55
- 3.5 性能偏向行为结构树55-56
- 3.6 工程实例——碾磨装置功能-性能集成的映射过程56-64
- 3.6.1 确定碾磨装置的功能结构树56-58
- 3.6.2 碾磨装置性能依附与功能结构树集成过程58-59
- 3.6.3 性能依附功能元(PF)和功能元(F)的整理59-60
- 3.6.4 碾磨装置的PF-PB映射60-61
- 3.6.5 碾磨装置的PB-S映射61
- 3.6.6 碾磨装置的性能偏向行为结构树61-62
- 3.6.7 碾磨装置的原理解组合及性能优势分析62-64
- 3.7 本章小结64-66
- 第4章 面向功能-性能集成的辅助设计系统66-82
- 4.1 辅助设计系统的结构框架66-67
- 4.2 SQL数据库设计67-68
- 4.3 辅助设计系统的实现68-81
- 4.3.1 需求信息管理模块69-70
- 4.3.2 功能维需求转化管理模块70-72
- 4.3.3 性能维需求转化管理模块72-74
- 4.3.4 依附过程知识管理模块74-77
- 4.3.5 映射过程知识管理模块77-81
- 4.4 本章小结81-82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82-84
- 5.1 结论82
- 5.2 展望82-84
- 参考文献84-88
- 致谢88-90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剑;李清;肖田元;Folan Paul;;网络化制造环境下企业间集成性能评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年10期
2 刘垠;徐恪;;多径TCP传输性能模型与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年07期
3 赵隽琪,陈德人,姚宇明,魏敏;分布式环境下电子商务平台性能模型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年06期
4 徐言生;余华明;李锡宇;陈妙阳;殷少有;;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变工况性能模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韩博;周秉锋;;GPGPU性能模型及应用实例分析[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9年09期
6 王青;李清;陈禹六;;基于条件概率关系的企业性能建模方法改进[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年02期
7 薛宏涛;王克波;;基于起降性能模型的军用飞机起降规划与计算[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年05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振涛;王雷;甘学英;邢海青;;放射性玻璃数据库和性能模型[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现代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永杰;高性能计算:走向商用 使用户价值最大化[N];中国电子报;2008年
2 刘洪宇;石油行业HPC聚焦三大要素[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3 SYSTIMAX研发中心副总裁Luc W. Adriaenssens;UTP传万兆 距离直逼100米[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永然;面向高性能计算的性能评价模型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卞耀威;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功能—性能集成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2 白恩慈;HPCCG的性能建模及预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李初辉;高性能计算系统内存子系统的性能预测模型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陈栋;SMDP基于性能势的NDP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5 牛沛琛;基于网络模拟软件(NS-2)的IP网络性能仿真技术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葛馨霓;基础架构云性能的可扩展化自动评测[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郭爽爽;面向复杂负载特征和性能需求的云数据库弹性动态平衡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功能—性能集成设计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9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42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