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都汶高速公路彻底关沟泥石流梯级拦砂坝的消能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08 11:06

  本文关键词:都汶高速公路彻底关沟泥石流梯级拦砂坝的消能效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汶川大地震对当地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产生了巨大破坏,直接触发及间接诱发了大量崩塌滑坡,为震后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源。地震过程中,崩塌、滑坡堆积体直接于流域沟道内堆积,部分或完全沟道堵塞。雨季到来时,洪水冲蚀裹挟沟道表层松散堆积物,不断对沟底进行铲蚀,对两侧沟岸冲蚀掏空。崩塌、滑坡形成的堆积体,多呈松散杂乱堆积,边界极不规则,毫无稳定性可言,经沟道洪水对堆积坡脚冲蚀掏空,产生滑动、垮塌参与到泥石流形成中则成为了必然结果,成为沟道泥石流形成的重要组成因素。为了将泥石流固体物源留在山谷中,阻止或减少泥石流沟口冲出量,从而保护下游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其工程措施是常常选择在沟道合适地段设立不同类型拦挡坝、拦砂坝、隔栅坝等坝体,以达到控制泥石流冲出量的目的。拦挡坝除了对泥石流固体物源起到停淤作用外,由于较高坝体产生的巨大临空面,对泥石流体产生很强的消能作用,随着沿程动能耗散,尤其是泥石流过坝时产生动能大量耗散,大粒径块石即出现沿程逐级停淤,而细粒物质随流体前进。沿程流体势能得不到足够补充,动能严重耗散,流体固体物源沿程停淤分选,保证了冲出沟口部分流速较缓、动能较小,颗粒粒径较小,对下游冲击力有限。而经大量调查证明,泥石流造成的重大破坏多为较高的流速及裹挟的巨型碎块石构成,当此两项重要破坏因素都不复存在时,拦挡工程即取得了较好的防灾效益。泥石流能量耗散机理是泥石流运动学的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流体力学,对修建有4座拦砂坝的彻底关沟泥石流系统建坝前后泥石流结构成分、运动状态通过建立大量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将整个流域内泥石流系统分为几部分分别进行细致理论探讨,提出不同库容形状时的体积计算方法,分析计算流体中块石运动状态,泥石流体过坝消能机理等。最后又对梯级拦砂坝对整个沟域的影响进行整体评价,对进一步认识泥石流动力学特性有一定科学价值,并且,为今后泥石流拦挡坝的防治效益评估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梯级拦砂坝 水跃 库容 能量耗散率 逐级停淤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8.56;P642.2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前言8-16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8-11
  • 1.1.1 选题背景8-11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泥石流拦砂坝防治工程研究现状12
  • 1.2.2 梯级拦砂坝对泥石流消能研究现状12-13
  •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3-16
  • 1.3.1 研究思路13-14
  • 1.3.2 主要研究内容14-16
  • 第2章 泥石流梯级拦砂坝库容淤积特征与分析16-48
  • 2.1 泥石流形成因素及运动特征影响因素16-21
  • 2.1.1 地形因素16-18
  • 2.1.2 物源因素18-20
  • 2.1.3 水源因素20-21
  • 2.2 坝后堆积物结构成分特征研究21-35
  • 2.2.1 坝后堆积物空间分布特征21-26
  • 2.2.2 坝后沟床回淤纵比降变化26-28
  • 2.2.3 堆积物颗粒级配变化28-35
  • 2.3 停淤区堆积体对沟域的重塑作用35-48
  • 2.3.1 对两岸松散坡体护坡作用35-37
  • 2.3.2 库区堆积物回淤对沿程沟床保护作用37-40
  • 2.3.3 坝后回淤区泥石流运动能的损失及固体物质停淤分析40-48
  • 第3章 梯级拦砂坝对泥石流消能作用48-78
  • 3.1 单坝对泥石流消能分析48-71
  • 3.1.1 物理模型的构建48-52
  • 3.1.2 流体过坝消能过程分析52-56
  • 3.1.3 基于断面单位能量对泥石流运动状态的评估56-60
  • 3.1.4 坝后回淤区间流体中石块运动特征分析60-64
  • 3.1.5 坝体消能过程中石块对溢流口及坝基的损耗64-71
  • 3.2 梯级拦砂坝消能作用分析71-78
  • 3.2.1 四级连续拦砂坝模型的构建71-73
  • 3.2.2 梯级拦砂坝消能机理及对应泥石流特性变化分析73-76
  • 3.2.3 梯级拦砂坝消能效果分析76-78
  • 第4章 彻底关沟泥石流防治工程效益分析78-84
  • 4.1 物源冲出量防治效果78-80
  • 4.2 沟口泥石流冲出流速及冲击力分析80-84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84-86
  • 致谢86-87
  • 参考文献87-9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兴昌;陕西省秦岭西部泥石流区域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0年01期

2 王协康,敖汝庄,方铎;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形态的非线性特征[J];四川水力发电;2000年S1期

3 祁龙;泥石流沟活跃程度的评价方法[J];山地学报;2000年04期

4 袁万钟;论泥石流流动过程中的失水现象[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年03期

5 徐世光,李长才,王明珠;云南小江泥石流与泥石流滩地开发[J];地学前缘;2001年02期

6 王自成,白立新,王孝明,王海港;库池法治理泥石流的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1年S1期

7 魏建功;浅谈我国山地环境与泥石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04期

8 ;泥石流[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1年04期

9 李吉顺;滑坡、泥石流防灾常识[J];中国减灾;2002年03期

10 ;泥石流与滑坡[J];中国地理科学文摘;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璧玉;;成昆铁路北段峡谷区潜在型泥石流[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2 田孝诚;徐勤;;对我国北方山区铁路泥石流的初步认识与选线体会[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3 杨俊杰;;泥石流地区隧道位置选择[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4 王宇丰;;遥感技术在成昆铁路沙湾至泸沽泥石流普查与动态研究中的效果[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5 周陈生;杨晓莉;白金玉;郭会川;;近坝区泥石流(群)沟的危险性及其对电站的影响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崔鹏;庄建琦;陈兴长;张建强;周小军;;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泳;陈晓清;胡凯衡;;泥石流活动与流域特征曲线[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重存;;国道212线泥石流、滑坡的分类与分级[A];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1年

9 崔鹏;韦方强;谢洪;钟敦伦;杨坤;何易平;胡凯衡;;西部开发中的泥石流问题与其减灾[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十[C];2002年

10 刘希林;苏鹏程;李秀珍;;四川德昌县纸房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舒萍;“减轻泥石流的灾害,重在防预!”[N];四川科技报;2007年

2 黄星高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 周金星;多措并举 预警为先 科学防治泥石流[N];中国水利报;2009年

3 彭丽 顾华宁;要为泥石流留下一定空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4 水电顾问集团 范俊喜;水电工程如何避免泥石流影响?[N];中国能源报;2013年

5 靳怀成;北京科学防治泥石流[N];中国水利报;2003年

6 徐连欣;泥石流瞬间暴发的灾难[N];兰州日报;2006年

7 刘谨;我国约7400万人受泥石流威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8 安集;发生泥石流怎么办?[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9 安集;泥石流的时间周期规律和预报方法[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10 实习记者 李霞;一看二听识别泥石流 专家教你紧急避险[N];成都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广宁;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的民族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程思;都江堰市龙溪河流域震后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及易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汉辉;泥石流预报预警先进技术及其在示范区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郭鹏;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成因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宁;单体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及其在四川地震灾区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6 黄晓虎;泥石流降雨启动机制及早期预警模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史明远;北京市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预测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王硕楠;沟道泥石流堆积体复活启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9 陈中学;粘土颗粒含量对蒋家沟泥石流启动影响及成灾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樊峗峗;泥石流动力过程模拟及特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庆丰;山坡泥石流的风险性分析与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宗源;泥石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3 钟盈;特大型泥石流淤埋路段公路快速修复技术[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4 苟印祥;泥石流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吴雨夫;地震对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条件影响的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陈宁;泥石流发生降雨条件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华伟;太原西山虎峪沟泥石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解琛;泥石流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果;基于GIS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刘丽娜;芦山地震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关键词:都汶高速公路彻底关沟泥石流梯级拦砂坝的消能效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2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432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b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