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子系统的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隔振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带子系统的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隔振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子系统 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 两级优化 吸振器 隔振性能
【摘要】:目前对带子系统的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的隔振设计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针对这一研究现状展开了对其隔振设计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先优化设计主隔振系统确定一、二级隔振器刚度,然后将子系统充当主系统吸振器按照H∞准则设计出子系统隔振器刚度的两级优化设计方法。以某型内燃动车动力包为研究对象,采用提出的两级优化设计方法对动力包进行优化设计,并基于优化后的参数对动力包进行了隔振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在常规工况和停机工况,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皆具备优良的隔振性能,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
【关键词】: 子系统 动力包双层隔振系统 两级优化 吸振器 隔振性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05399)
【分类号】:TB535.1
【正文快照】: 动力包作为一个特殊的双层隔振系统,较之典型双层隔振系统,除了兼具优良的隔振性能外,还具有可靠性、安全性高和经济性好的特点,此外还具备结构紧凑和节约安装空间的优势。国外动力包发展地已较为成熟,并且广泛应用于铁道车辆、船舶等诸多领域。但该项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橡胶软木隔振系统的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00年01期
2 张建卓,李旦,董申,陈明君;精密仪器用超低频非线性并联隔振系统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年01期
3 宋玉超;于洪亮;;隔振系统布置及振动相位对基础响应影响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8年05期
4 施引;;双层隔振及其初步计算方法[J];海工科技;1979年04期
5 沈荣瀛;严济宽;;双层隔振系统对随机激励的响应[J];振动与冲击;1984年02期
6 龙志强,佘龙华,常文森;磁悬浮隔振系统的行为与分析[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7 龙志强,,佘龙华,尹力明,常文森;磁悬浮隔振系统设计与实现[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8 茅玉泉;分体式隔振基础存在的问题──与李敏霞同志商榷[J];工厂建设与设计;1996年02期
9 张雨,胡茑庆,周爱莲;隔振系统混沌控制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颜肖龙,王理超;基于舰载或车载环境的挂壁式设备隔振方法研究[J];电子机械工程;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其柏;余林波;张永波;曹剑;;双层浮筏隔振系统筏体结构与隔振特性的研究[A];湖北省声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6年
2 孙宜强;宋汉文;;时滞隔振系统的建模与时滞识别[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张安付;盛美萍;;双简谐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振动响应分析[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大林;徐友钜;;隔振支承系统动力学试验与参数识别[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5 贺华;冯奇;;双层隔振系统建模[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6 朱宜生;;减少电子设备隔振系统耦合振动的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C];2006年
7 申军烽;杜胜;周徐斌;蒋国伟;;高精度光学有效载荷微振动隔振系统设计与分析[A];机械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C];2011年
8 陈维山;陈再礼;王培江;;自动调平空气弹簧隔振平台的研制[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会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1992年
9 黄志伟;曾革委;何雪松;付爱华;;双层隔振系统主动控制的振动特性研究[A];第十四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刘顺强;于维平;罗增宁;宋继萍;林嘉祥;;水泵管道隔振结构振动测试分析[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高雪;一类液固混合介质隔振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与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周振华;精密隔振系统的扰动抑制与补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勇;基于声子晶体的多层周期性隔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丁旭杰;非线性隔振抗冲器的设计与建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黄修长;舱筏隔振系统声学设计及优化、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陈定中;舷侧阵声纳安装平台隔振系统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吴文江;正负刚度并联精密主动隔振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巫影;浮筏减振降噪理论研究及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陈世嵬;基于磁流变悬置的发动机主动隔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敢;浮筏隔振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2 周文;磁悬浮浮筏隔振系统传递特性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姚俊辉;变刚度磁悬浮浮筏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薛峰;基于遗传算法的隔振系统参数优化计算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昌国;一种卧式水泵浮筏隔振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董卡卡;隔振系统的测试、建模与参数辨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施祥;一种准零刚度隔振系统及其在车载精密仪器隔振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8 张继明;浮筏隔振系统噪声源分离方法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2年
9 张衡;框架式浮筏隔振系统设计及隔振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任龙龙;非线性隔振系统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50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750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