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IE+IT: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的企业增效管理创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6-08-15 10:11

  本文关键词:IE+IT: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的企业增效管理创新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IE+IT: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的企业增效管理创新模式

发表时间:2010/6/21 来源:e-works

关键字:

工业工程和企业信息化是我国制造企业和整个产业经济迈向“中国创造”,赢得竞争优势的两种最有效的手段。实现工业工程与信息化(IE+IT)的集成创新,对实现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分析我国工业工程应用现状及需求,从信息化建设的数据电子化、流程电子化、决策支持等层面,阐述T业工程在信息化中的微观基础作用,提出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增效管理创新模式,制造企业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精益设计就是其典型应用之一。

  我国制造业在较低的劳动成本、较强的柔性生产能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等几大因素的推动下,已成为全球同行业增长最快的区域,国际竟争力不断提高,正在朝“中国创造”迈进。然而,我国的制造业管理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体现在资源利用率低、质量效益不高、信息化水平低等多方面。因此,,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加快现有企业以信息化为主的技术改造,是我国产业界的紧迫任务,同时也是落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所在。工业工程(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E)作为一门具有较好适应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管理方法论和工程技术的综合体,对提高企业整体的系统素质、综合创新能力乃至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就开展了IE活动,为后来的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其实质就是“IE+IT”。可见,工业工程和企业信息化是制造业企业和整个产业经济迈向“中国创造”,赢得竞争优势的两种最有效的手段。我国企业在信息化项目中如何运用工业工程技术,形成工业下程与信息化的集成创新,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我国现阶段工业工程应用现状及需求分析

  事实上,工业工程在发达国家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实现工业化目标的基本技术支持体系。目前较为权威的定义是美国工业工程学会于1995年制定的:“工业工程是对有关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并且运用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上述系统可能获得的效果给与分析、预测和评价。”同时,工业工程被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列为八大类工程学科之一,涉及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的资源、成本、计划、质量及库存等。

  结合中国国情,近年来工业工程在不断实践及发展中,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工程理念(Chines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CIE),中国工业工程(CIE)是应用分析、设计、控制和评价等工程技术手段来解决多种产业部门的效率、质量及成本等管理问题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即CIE是用工程方法解决管理竞争力问题。中国工业工程基本功能与内容包括6个方面,如图1所示。

IE+IT: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的企业增效管理创新模式

发表时间:2010/6/21 来源:e-works

关键字:

工业工程和企业信息化是我国制造企业和整个产业经济迈向“中国创造”,赢得竞争优势的两种最有效的手段。实现工业工程与信息化(IE+IT)的集成创新,对实现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分析我国工业工程应用现状及需求,从信息化建设的数据电子化、流程电子化、决策支持等层面,阐述T业工程在信息化中的微观基础作用,提出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增效管理创新模式,制造企业面向全生命周期的精益设计就是其典型应用之一。

  通过以上调研分析,我们认为我国企业实施信息化不力关键在于企业管理基础累积水平不能适应实施信息化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工业化所必需的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如对基础工业工程研究应用的忽视,企业组织机构设置和工作程序的不规范,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不够,这样的运行环境难以给信息化实施提供适合和有效的支持。并且中国企业实施的信息系统更多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制造系统水平开发的,而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即进人了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的信息化阶段,所以工业工程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不容忽视。

  如图5所示,我们可以从信息化下个层面角度分析工业工程技术对信息化的支撑作用。


  本文关键词:IE+IT:工业工程与信息化集成的企业增效管理创新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44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944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8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