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研究
本文关键词: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和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的关注,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不仅是当前我国城乡社会体系建构的课题,而且也是基础教育改革所关心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地理条件,历史原因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出现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被边缘化,问题的出现,到底谁来拯救农村学校的教育?谁该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所负责?在这样一个趋势和大背景之下,这就要求逐步缩小城乡学校教育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得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由此可见,加强城乡教育一体化迫在眉睫。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构建和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是指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共同进步,在一定的区域内,相对优秀的学校和处于劣势的学校之间,在教学活动上统一开展,对教师统一培训,教师之间互相切磋教学经验,尤其是优秀学校的老师要给农村学校的老师予以思想上的指导,也就是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学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内教育的共同发展。其意义很重大,有利于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发展、有利于改造农村薄弱学校,有利于构建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平台,有利于促进城乡学生的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进行教学互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区域内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本文以扬州市GL区为例学校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其中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学校间的发展很难形成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其次学校共同体的管理单位是各个学校,缺少有效公共管理部门,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间帮扶制度流于形式,城乡学校互助交流形式与内容不全面,部分城乡互助学校交流欠缺意愿等等。其中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城乡学校之间文化存在差异,城乡学校之间交流受限,城乡学校互助缺乏专业性支撑。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借鉴国外构建学校互助共同体经验的基础上,还应针对我国的特点,首先设置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扎实开展互助活动,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最后还应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素养等等。
【关键词】:区域 城乡教育一体化 共同体 学校互助共同体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521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8
- 前言8-17
- 一、选题背景8-9
- (一) 国家加大统筹城乡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8
- (二) 国家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教育公平8-9
- (三) 区域内依旧存在学校间不均衡需要建设发展共同体9
- 二、研究意义9-10
- (一) 理论意义9-10
- (二) 实践意义10
- 三、文献综述10-15
- (一) 国外关于学校互助共同体的相关研究10-12
- (二) 国内关于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相关探究12-15
- 1、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研究12-13
- 2、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相关探究13-15
- (三) 评价与启示15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15-16
- (一) 研究思路15-16
- (二) 研究方法16
- 五、创新之处16-17
- 第一章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17-26
- 一、城乡一体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17-18
- (一) 城乡一体化17-18
- (二) 城乡教育一体化18
-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之间的关系18-19
- 三、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历程19-23
- (一) 城乡学校独立分割阶段19-20
- (二) 统筹城乡发展中教育信息资源共享阶段20
- (三) 区域内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阶段20-23
- (四) 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建构阶段23
- 四、城乡教育一体化实施的必要性23-26
- (一)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23-24
- (二) 破解城乡义务教育二元发展体制,促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24
- (三) 教育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现实需要24-26
- 第二章 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的理性思考26-39
- 一、学校互助共同体概念界定26-28
- (一) 区域26
- (二) 共同体26-27
- (三) 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27-28
- 二、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的内容28-31
- (一) 构建共同的互助目标28-29
- (二) 建立学校互助共同体制度29-30
- (三) 开展学校互助共同体活动30-31
- (四) 共享互助共同体学校间教学资源31
- 三、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的主要形式31-33
- (一) 校际合作共同体31-32
- (二) 捆绑联动模式32
- (三) 名校集团化32-33
- 四、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的意义33-36
- (一) 促进区域内学校整体性发展33-34
- (二) 有利于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34
- (三) 有利于构建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平台34-35
- (四) 促进城乡学生的共同发展35-36
- 五、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的理论基础36-39
- (一) 教育均衡理论36
- 1. 教育均衡理论的内涵36
- 2. 教育均衡理论对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的启示36
- (二) 融合教育理论36-37
- 1. 融合教育理论内涵37
- 2. 融合教育理论对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的启示37
- (三) 学校共同体理论37-39
- 1. 学校共同体定义37-38
- 2. 学校共同体理论对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的启示38-39
- 第三章 区域内城乡互助共同体建设的现状调查39-54
- 一、扬州市教育概况简介39
- 二、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现状的调查设计39-40
- (一) 调查问卷的编制39-40
- (二) 调查对象的选取40
- 三、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基本状况40-54
- (一) 教育管理部门领导及学校对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的认识40-44
- 1、教育管理部门对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的认识40-42
- 2、区域内城乡学校相关管理者对互助共同体的认识42-44
- (二) 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制度44-45
- (三) 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的主要活动开展状况45-51
- 1、教师活动45-50
- 2、学生活动50-51
- (四) 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考核评价指标51-54
- 第四章 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54-60
- 一、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问题55-57
- (一) 部分城乡互助学校欠缺交流意愿55
- (二) 共同体发展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55-56
- (三) 城乡学校共同体部门协调管理作用薄弱56
- (四) 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间帮扶制度流于形式56-57
- (五) 城乡学校互助交流形式与内容不丰富57
- 二、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57-60
- (一) 城乡学校步调难以统一57-58
- (二) 城乡学校之间学校文化存在差异58
- (三) 城乡学校之间交流受限58-59
- (四) 城乡中小学互助缺乏专业性支撑59-60
- 第五章 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的改进建议60-67
- 一、完善城乡教师一体化保障机制,促进交流意愿60
- 二、制定并完善共同体成员学校发展目标60-61
- 三、完善互助共同体协议,建立健全有效管理制度61
- 四、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61-62
- 五、建立互助帮扶小组62
- 六、优化师资整体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62-63
- 七、优化整合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内部文化资源63-64
- 八、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64-65
- 九、丰富开展互助活动,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65-67
- (一) 学生互学,携手共进65-66
- (二) 教师互派,共同成长66-67
- 参考文献67-70
- 附录70-74
- 致谢74-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胸怀;浅论学校特色建设的条件[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许思启;关于学校特色建设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3 王铁军;学校特色和校本发展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田大树;学校特色建设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J];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5 黄美蓉;“点击”学校特色的形成[J];教学与管理;2002年23期
6 胡永新;学校特色评价的基本属性、功能与评价内容[J];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7 江文高;创建学校特色的条件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03期
8 李中柱,郑达;试论学校特色及其形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9期
9 张菊荣;学校特色发展中三对矛盾之辨析[J];中小学管理;2004年05期
10 娄小明;如何办出学校特色?[J];中小学管理;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勇;;立足“人”字下功夫,写好学校特色大文章[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2 冯琛琛;尹洪;;基础教育区域性发展与学校特色发展研究[A];基础教育区域性发展的理论视野与实践模式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C];2012年
3 王孟如;;学校特色建设的理解、思考和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3)[C];2013年
4 卢元锴;;尊重文化多样 策划学校特色[A];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C];2010年
5 朱道全;代凯生;;推进教学改革 打造学校特色[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夏教师篇卷1)[C];2013年
6 耿贤;王淑珍;;一个就是一切——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考和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C];2013年
7 张守银;;立足校本 依托师本 发展生本[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2013年
8 王国士;;重建学校文化 构建和谐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C];2010年
9 胡骁;;缔造文化品格 凸显学校特色[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年
10 张书宸;;打造学校特色 营造精神家园[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孔懿;警惕“学校特色”的阴影[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上海市特级校长 特级教师 金哲民;学校特色的认识和思考[N];东方城乡报;2010年
3 上海市特级校长 特级教师 金哲民;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N];东方城乡报;2011年
4 崔建设;浅谈学校特色建设[N];伊犁日报(汉);2012年
5 市钟吾初中 王丽梅;让校长能力提升与学校特色发展同行[N];宿迁日报;2013年
6 广土;处理好学校特色创建中的五个关系[N];鹤壁日报;2014年
7 文字统筹 本报记者 苏令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铁军;校长之于学校角色咋扮演?[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浙江省常山县白石镇中心小学 封鸣根;学校建设须走出“伪特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张平;达旗:创新学校特色 促进教育内涵发展[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10 李元哲 龙治礼 吴兵;突出学校特色 打造教育亮点[N];广安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庄西真;学校行为的社会逻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星霞;学校发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闫德明;学校品牌个性的组织识别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易丽;学校转型中的新文化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宁本涛;经济学视野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史根林;名校论[D];苏州大学;2007年
7 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静;学校特色发展:探索与超越[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2 娄镒瀑;学校文化的动力、基础及建设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3 王淼;普及高中教育背景下的学校特色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林承娟;城乡结合部小学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D];鲁东大学;2015年
5 王莉君;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6 刘建强;城市化进程中创建精品学校的实践与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潘瑞玲;区域文化影响学校特色构建之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仇光鹏;美国加速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杜德安;学校发展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建华;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考与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区域内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构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66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