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开发区问题是一个既新且老的主题。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开发模式和经济要素的空间组织形式,其真正形成独立且引人注目的发展态势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另一方面,其所集中体现出的许多经济学和地理学思想却是长期徘徊在人们的理论视野之中,且仍具现实意义的经久不衰的重要话题。 纵观成功的开发区发展现状,可以看到,开发区事实上已在经济增长的宏观场景中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空间现象。其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和制度突破的空间集聚相交织的特点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模式。其在空间意义上的特殊性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理空间被政策、法规等制度性因素所定义和规范。二是制度、法规等制度性因素的创新、突破被地理空间所界定和要求。三是空间的地理差异被政策、法规等制度性因素所重塑或抹平。四是空间的地理无差异或地理微差异被政策、法规等制度性因素所修改或放大。在此意义上,开发区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载体,通过制度上的空间构建与突破,实现对经济要素的导引和吸纳,从而创造出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特殊的生产力提高与释放的过程。其中,政策、法规、信息、预期等软性因素对资本、人力、产品等实体要素的引导与吸引是最为核心的表现形式。开发区由此表现出完全不同于一般地区的发展逻辑和产业轨迹。并且日益表现出制度性的“空间”规定地理性的“空间”,制度性的突破推动地理性的优势发挥,制度性的创新改变地理空间内经济要素的含量与构成方式的局面。制度空间成为地理空间发展的核心内容。空间内的制度构建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机制。发现这一逻辑的真实内涵无疑对我国开发区的快速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针对开发区的制度空间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导论。通过对中外开发区发展现状的比较与分析引出论文主题,并对研究的视角、结构和研究方法做出阐述。本章对开发区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回顾,对现有开发区的研究进行了简单概述,指出了现有国内外理论研究对开发区问题在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上的不足。 第二章,开发区制度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本章从空间制度维度的研究出发,引出了开发区的制度空间概念,并进而对开发区制度空间的内涵与形成、发展机制及空间转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考察了开发区制度空间演化的一般性规律和相关的理论解释。经济发展有其空间范畴,以空间组合为基本经济特征之一的中观经济层次是一种客观存在。加强对空间范畴的经济学研究,建立中观经济层次的思维范式,不仅是社会经济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需要。有关制度空间转化和发展的理论可归纳为两大类:强调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例如增长或创新的扩散)的理论;强调地区创造性,而没有明显的空间传播过程的理论。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中外开发区制度空间的比较。中国开发区制度空间的发展主要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1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学广;;大都市边缘区制度性生态空间的多元治理——政策网络的视角[J];地理研究;2011年07期
2 罗茜;;基于产业园区企业化经营管治模式的政企关系分析[J];开发研究;2009年05期
3 王家庭;季凯文;;我国开发区制度创新扩散的微观机理与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敏纳;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艾少伟;中国开发区技术学习通道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刘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5 刘刚;北京市开发区土地资源开发与微观治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阮金辉;开发区管委会与属地政府关系形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马洪春;中国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郗振宇;以“政区合一”为目标的开发区管理体制探索[D];浙江大学;2008年
5 王亚林;新公共服务理论框架下青岛开发区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李云田;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规划设计院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9年
7 马翎;山东省经济开发区管理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蔡小凤;新疆喀什经济开发区发展对策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
2796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796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