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反思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8 05:06
【摘要】: 本课题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招标项目(2003年度),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发展影响,探讨建设适合国情省情的公共卫生体系与发展策略。本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态势和SARS的教训与反思 在与传染病的斗争历史中,人类略占上风才不过50年,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由十九世纪的50~60%下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10%以下。但近年来,曾已控制的传染病发病率出现回升,一些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流行、暴发。 2002年11月16日在我国广东佛山市出现“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后,由于认识不足,措施不力,一度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截止2003年8月7日,SARS波及32个国家(地区),累计报告病例8422例,死亡916例,病死率为11%。我国内地截止2003年8月16日,共波及24个省(市)、266个县(市),累计报告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死亡349例,总报告发病率为0.395/10万,总报告死亡率为0.026/10万,病死率为6.55%。 通过全球密切的国际合作、畅通的疫情信息系统、有效的公共卫生预警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等措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全球SARS的蔓延流行,所应吸取的主要经验教训是:①预警机制的重要性;②政府的危机决策能力即做出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可能是决定性的;③公共信息的民众知情权和政府的诚信度包括疫情信息公开、透明和全球合作的重要性;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系统与程序,分析现有医院和公共卫生系统应急反应能力明显不足是抗击SARS前期的一个重大问题;⑤卫生的法律地位,《卫生法》等相关法律的修订。 SARS的爆发流行,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漏洞”的必然结果。主要问题有:①公共卫生投入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公共卫生工作“弱化”和“边缘化”,暴露出现行财政体制上的结构性缺陷;②卫生保健在城乡之间、东西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部之间和社会阶层分布上呈现严重不公平;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建 全;④卫生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的严重弊端;⑤公共卫生信息监测系统不全, 信息报告与披露机制不健全:⑥生物医学科研体制上各自为政的严重弊端;⑦ 公共卫生法制观念淡薄;⑧政府卫生职能上存在严重的错位、越位和缺位;⑨ 新名称下的旧有公共卫生工作模式。所有这些体制与机制上的落后,最终验证 了在SARS打击下中国公共卫生的脆弱。 SARS之前我国没有组建过现代意义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处理机 构,现行危机管理机制存在较多弊端:①从制度看,没有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 理部门,也没有制定权责明晰的危机反应机制;②从法制看,缺乏全局性的紧 急状态基本法律制度,没有确立统一的依法应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法治原则; ③从预防看,缺少危机预警与监控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不全;④从预备看,政 府官员和民众危机意识不强,整体上社会危机应对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差。 SARS危机引发了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暴露出我国社会组织及其运行机制 上存在的种种弊端,值得我们从政府的公共管理责任、公共信息报告与披露机 制、危机反应机制及卫生管理体制等各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 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2003年初,突如其来的SARS唤醒了全民对公共卫生重新认识,引起政府 对管理职能的全新定位,从这一点看,SARS对我国改革开放还是有积极影响和 正面效应。SARS是一场灾难,也是一次机遇,它凸现出我国政府在公共管理体 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示了我们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理念, 加快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构建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 1.借鉴“新公共管理”模式,以卫生改革为突破口,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 变这个关键,实现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型政府向现代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①实现从优先于经济单一目标向优先于社会整体目标的转变:树立科学发展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关注“健康GDP”(人自身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于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教育等社 会公益性事业。②实现从投资型财政体制向公共型财政体制的转变:与时俱进 科学地界定政府职能,改革现行公共支出管理制度,确立政府在配置公共产品 2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及服务上的主渠道地位。引入竞争机制,积极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实行公共 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建立一个有效与有限政府。③实现从封闭型的行政体制 向公开、透明的行政体制转变:要牢固树立公开透明的执政理念,建立健全法 律法规,依法保障公共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保障公民依法享有知情权。 注重制度建设,设置监督机制,完善公共信息报告与披露机制,建设“阳光” 政府。④实现从行政控制型体制向依法行政型体制的转变:要积极实施依法治 国和依法行政,在法治理念上,实现从法律仅仅治民、治事向法律首先治官、 治权的转变;?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197.1
【图文】:
疑是造成以后全国不利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叫。据南京大学“sARs流行的公众反应与社会后果”的舆情调查[l41]显示,在从新闻媒体得知sARs信息之前,已有40.9%居民通过其他途径知道此事(图2),从流言的传播路径来看,主要以“道听途说”(56.7%)、“电话”(19.4%)与“网络”(14.2%)传播为主(图3)。
反应与社会后果”的舆情调查[l41]显示,在从新闻媒体得知sARs信息之前,已有40.9%居民通过其他途径知道此事(图2),从流言的传播路径来看,主要以“道听途说”(56.7%)、“电话”(19.4%)与“网络”(14.2%)传播为主(图3)。
本文编号:2807145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197.1
【图文】:
疑是造成以后全国不利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叫。据南京大学“sARs流行的公众反应与社会后果”的舆情调查[l41]显示,在从新闻媒体得知sARs信息之前,已有40.9%居民通过其他途径知道此事(图2),从流言的传播路径来看,主要以“道听途说”(56.7%)、“电话”(19.4%)与“网络”(14.2%)传播为主(图3)。
反应与社会后果”的舆情调查[l41]显示,在从新闻媒体得知sARs信息之前,已有40.9%居民通过其他途径知道此事(图2),从流言的传播路径来看,主要以“道听途说”(56.7%)、“电话”(19.4%)与“网络”(14.2%)传播为主(图3)。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雅楠;宋晓晶;白洪斌;;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J];才智;2011年11期
2 丁乐平;李霞玲;;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国家形象建构——《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对安徽阜阳“手足口病”报道的比较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6期
3 王典辉;谢文军;贺蕃蕃;;两型社会与卫生产业的辩证关系综述[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陈海平;郝艳华;吴群红;胥娇;刘静;董雪;崔新明;马金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影响评估内容的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史军;权利与善:公共健康的伦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扬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程序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陈金祥;我国地方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勇;我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4 汤雁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惠亮;公共危机管理视阈下的地方政府能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伟;应急信息发布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李松光;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07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807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