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与实施保障研究
【学位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301.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7.1 研究主要创新
1.7.2 研究存在不足
2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与实施保障研究文献综述
2.1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研究
2.1.1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内涵研究
2.1.2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分析
2.2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方法研究
2.3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实践研究
2.4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研究
3 国际上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与实施保障:借鉴与思考
3.1 国际上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基本做法
3.2 国际上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的基本做法
3.3 国际上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的经验借鉴
4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与实施保障研究的理论支撑
4.1 人地协调理论
4.2 城乡统筹理论
4.3 公共管理理论
4.4 系统控制理论
4.5 生态学理论
5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思路与路径分析
5.1 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
5.1.1 检查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5.1.2 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5.1.3 改进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管理
5.2 规划实施评价的任务
5.2.1 分析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5.2.2 评价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程度
5.2.3 评价规划实施措施的落实情况
5.2.4 评价规划产生的社会影响
5.2.5 总结规划实施的成效和不足
5.3 规划实施评价的原则
5.3.1 客观性原则
5.3.2 历史性原则
5.3.3 建设性原则
5.3.4 参与性原则
5.3.5 成本划算原则
5.4 规划实施评价的内容
5.4.1 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评价
5.4.2 规划指标实现程度的评价
5.4.3 规划措施执行效果的评价
5.4.4 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评价
5.4.5 规划实施土地整治的评价
5.4.6 规划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评价
5.4.7 规划实施的总体评判
6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6.1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问题的提出
6.2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6.2.1 评价指标完全性原则
6.2.2 评价指标系统性原则
6.2.3 评价指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兼顾原则
6.2.4 评价指标的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
6.2.5 评价指标相对独立性原则
6.3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6.4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6.5 常用指标含义和计算公式
6.5.1 土地利用程度评价指标
6.5.2 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指标
6.5.3 土地利用产量(产值)
6.6 规划实施评价的方法
6.6.1 常用的评价方法
6.6.2 综合的评价方法
6.6.3 动态的评价方法
7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及其战略导向分析
7.1 规划实施保障内涵的界定
7.2 规划实施保障目的和任务
7.2.1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的目的
7.2.2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的任务
7.3 规划实施保障的战略选择
7.3.1 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划管理
7.3.2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
7.3.3 明确不同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的定位
7.3.4 注重"三规"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7.3.5 规划实施保障理念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7.4 规划实施保障的五大原则
7.4.1 深入研究市场运行规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7.4.2 统筹安排,综合协调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工作
7.4.3 加强行政透明度,完善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机制
7.4.4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要体现效率
7.4.5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
7.5 规划实施保障的四大关系
7.5.1 处理好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之间的关系
7.5.2 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之间的关系
7.5.3 处理好服务与制约之间的关系
7.5.4 处理好规划控制的刚性与动态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7.6 规划实施保障的方法创新
7.6.1 以人本理念为思路,体现公开性、参与性、服务性
7.6.2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
7.6.3 以系统体系为框架,形成职能全覆盖,过程全贯穿
8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框架体系构建
8.1 框架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8.2 框架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8.3 框架体系构建的重点
8.4 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框架体系构建
8.5 实施保障制度框架体系解析
9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的法律机制研究
9.1 法制保障的作用
9.2 法制保障的层次
9.3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法理分析
9.3.1 规划实施的法学内涵
9.3.2 规划实施保障立法体系的构成
9.4 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立法的动因
9.4.1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需要
9.4.2 完善法律体系的需要
9.4.3 提升规划"龙头"法律地位的需要
9.4.4 依法推进第三轮规划和遏止违法用地的需要
9.4.5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推动我国规划法治化的需要
9.5 土地利用规划立法的导向选择
9.6 土地利用规划立法体系的框架
9.7 两点基本思考
9.7.1 关于规划立法的名称问题
9.7.2 关于与相关法律的关系问题
10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的经济制约机制研究
10.1 经济保障机制的作用与方式
10.2 经济保障机制的成效与问题
10.3 规划实施的权益调整机制
10.3.1 土地整治实施中的权益调整概况
10.3.2 权益调整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0.3.3 规划实施中的权益调整机制创新
10.4 规划实施的权益维护机制
10.4.1 权益维护现状
10.4.2 权益维护中的问题
10.4.3 规划实施中的权益维护机制创新
10.5 规划实施的经济激励机制
10.5.1 激励机制的内涵
10.5.2 规划实施中的激励不足现象
10.5.3 规划实施中的激励措施创新
10.6 规划实施的经济制约机制创新
10.6.1 新增费资金运用保障机制
10.6.2 "增减挂"资金运作措施
10.6.3 加强规划统筹,有效聚合资金
10.6.4 试点推进规划实施的市场化建设
11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的行政管理机制研究
11.1 内涵的界定
11.2 规划许可制度
11.2.1 许可制度的概念
11.2.2 规划许可制度的国际做法
11.2.3 规划许可制度的实施措施
11.3 规划公告制度
11.3.1 规划公告制度特点和功能
11.3.2 规划实施管理公告制度的内容
11.3.3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的公告途径
11.4 规划程序控制制度
11.4.1 规划程序控制的意义
11.4.2 规划程序控制的步骤
11.5 其它行政保障制度
11.5.1 土地开发利用年度计划
11.5.2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业务能力建设
11.5.3 规划实施机构建设
12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的社会监督机制研究
12.1 规划专家和专业机构辅助机制
12.2 媒体、网络、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化监督机制
12.3 规划实施资金监管机制
12.3.1 建立专门的项目预算审查机构,强化预算约束力
12.3.2 建立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审计制度
12.4 规划实施的第三方监理
12.5 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
12.5.1 公众参与的内涵界定
12.5.2 公众参与制度的构建
13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的技术支撑机制研究
13.1 规范和标准建立
13.1.1 建立规划编制指导意见
13.1.2 修订规划设计规范
13.1.3 编制规划项目竣工验收标准
13.1.4 其他配套标准和规范
13.2 规划实施监测评价预警系统构建
13.2.1 系统目标
13.2.2 系统结构设计构想
13.3 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13.3.1 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背景
13.3.2 规划实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思路
14 案例研究——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
14.1 淮北市土地利用概况
14.1.1 自然条件
14.1.2 社会经济条件
14.1.3 淮北市土地利用现状
14.1.4 淮北市土地利用特点及主要问题
14.2 淮北市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实施评价
14.2.1 淮北市上一轮规划的成效
14.2.2 淮北市上一轮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4.2.3 淮北市上一轮规划对本轮规划的借鉴
14.3 淮北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实施机制
14.3.1 理顺上下级和部门间关系,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体系
14.3.2 完善制度,强化行政管理职能
14.3.3 运用经济政策,促进规划实施
14.3.4 加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加快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
14.3.5 完善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1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5.1 研究结论
15.1.1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关系到规划实施中的目标纠偏反馈和效果跟进
15.1.2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立足于控制性指标和非控制性指标等四方面的指标体系
15.1.3 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框架包括法律、行政、经济、社会与科技等5方面支撑
15.1.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保障需要十个方面切实可行政策措施
15.2 政策建议
15.2.1 推进土地利用规划立法,健全规划实施保障制度
15.2.2 实施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制度,规范规划权属调整机制
15.2.3 完善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制度,推进区域性整体规划
15.2.4 创新规划利益补偿机制,逐步推行规划市场化建设
15.2.5 强化公众参与和监管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强;;郭庚茂强调: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努力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用地需求[J];资源导刊;2011年06期
2 王国干;;强化领导 尊重民意 扎实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J];资源导刊;2011年06期
3 李鑫;欧名豪;;建设用地供给创新:总量控制+差别化调控[J];中国土地;2011年08期
4 ;国内瞭望[J];资源导刊;2011年07期
5 艾勇军;肖荣波;;从结构规划走向空间管治——非建设用地规划回顾与展望[J];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07期
6 霍焰;;国家七部委一行到辽宁检查指导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J];国土资源;2011年07期
7 ;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简化和改进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J];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2011年16期
8 宋炳华;蔡卫华;;住宅建设用地应有偿续期[J];中国土地;2011年07期
9 ;国务院通知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J];乡村科技;2011年04期
10 魏垂敬;;中心村建设用地从哪里来[J];村委主任;2011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宫漫;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地资源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戴伟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杨良坤;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方法与途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杨克俊;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战略与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吴萍;地震灾后土地利用应急规划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郭艳红;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张志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王建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合理预测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9 袁磊;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黑龙江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曹月娥;基于GI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冠;广西苍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2 杨亚斌;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讨[D];兰州大学;2010年
3 伍文;成都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4 张健;我国建设用地整理发展战略探讨[D];浙江大学;2006年
5 张颖;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可行性研究及制度构建[D];厦门大学;2009年
6 严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朱希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模型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8 黄滢;平原道路作用与景观协同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王亚坤;跨江通道建设对区域生态景观格局的影响及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肖伟榕;博罗县小城镇建设用地发展与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84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88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