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城超级街区的形态类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9 04:06
我国城市发展在过去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呈现出粗放化的特点。近年来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城市发展开始从速度型转向质量型,从增量发展转向存量发展。因此,城市空间形态的质量提升是一项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超级街区”作为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空间现象,与诸多城市问题密切相关,但是,在城市形态研究和规划设计实践领域都缺少对其形态的深刻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基于类型形态学理论,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分别讨论了超级街区的形态类型和形态演变,明确了超级街区作为一种城市物质空间单元的重要地位,初步建立了对超级街区形态的认知体系,有助于理解中国城市形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解决目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本文以南京老城作为研究范围,其中的超级街区经历了各时期的建设层叠,形态复杂,类型多样,在迈向集约型城市的进程中面临着具有代表性的更新发展难题。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析南京老城空间结构中超级网格的物质形态构成,明确超级街区的含义;然后,对南京老城中的形态区域进行划分和形态解析,进而通过形态区域与超级街区的对照研究,归纳出超级街区的形态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追溯历史上两种最典型形态基底的发展变化...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康泽恩(左),卡尼吉亚和马斐(中),以及克罗普夫(右)提出的形态要素层级
统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相结合,因此在这一时期,保留了南唐时期形成的轴线,并沿主要干道增加了新的轴线,逐步形成以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央路为骨干,以新街口为中心的道路网。新的道路轴线从下关码头出发,经过新街口地区,通向老城东部,沿线兴建了一系列商业、行政和文化类建筑。除此之外,仅山西路、颐和路一带的住宅区按计划实施,形成了棋盘状均质化的道路网络,老城内的其它建成区肌理在民国时期没有发生较大改变。(图 2.1-5)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建设逐渐向老城的东部和西北部扩张。受苏联影响,我国开始学习现代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功能主义提倡采用交通分级原则和邻里单元体系,这种规划方法恰好能够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道路格局相适应。南京老城在继承古代和近代形成的结构性道路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全城范围的干道网络结构,包括新建交通性干道以及对部分干道进行取直和拓宽,同时因地制宜地建设支路系统。建国初期,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南京全面整修城区主次干道,提高部分主要道路的等级。改革开放以后,南京市城市规划明确主城道路网由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逐步形成了等级化的道路系统。20世纪90年代南京市制定了“以地补路”政策,通过城市土地开发的收益来为城市道路建设筹措资金,充分调动了房地产开发公司配合政府建设市政道路的积极性,城市道路网络得到了迅速的完善。32(图2.1-6)南京老城的街道网络是历史上各时期的道路建设叠加形成的。其中许多重要道路在建设中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有效控制,并且延续下来构成了如今包括快速路、主干道和次干道在内的城市干道网络。城市干道一般具有尺度宽大、界面封闭的特点,往往会对两侧的建设区造成空间认知和实际出行上的隔离,是构成城市超级网格的主要物质形态。
统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相结合,因此在这一时期,保留了南唐时期形成的轴线,并沿主要干道增加了新的轴线,逐步形成以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央路为骨干,以新街口为中心的道路网。新的道路轴线从下关码头出发,经过新街口地区,通向老城东部,沿线兴建了一系列商业、行政和文化类建筑。除此之外,仅山西路、颐和路一带的住宅区按计划实施,形成了棋盘状均质化的道路网络,老城内的其它建成区肌理在民国时期没有发生较大改变。(图 2.1-5)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建设逐渐向老城的东部和西北部扩张。受苏联影响,我国开始学习现代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功能主义提倡采用交通分级原则和邻里单元体系,这种规划方法恰好能够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道路格局相适应。南京老城在继承古代和近代形成的结构性道路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全城范围的干道网络结构,包括新建交通性干道以及对部分干道进行取直和拓宽,同时因地制宜地建设支路系统。建国初期,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南京全面整修城区主次干道,提高部分主要道路的等级。改革开放以后,南京市城市规划明确主城道路网由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逐步形成了等级化的道路系统。20世纪90年代南京市制定了“以地补路”政策,通过城市土地开发的收益来为城市道路建设筹措资金,充分调动了房地产开发公司配合政府建设市政道路的积极性,城市道路网络得到了迅速的完善。32(图2.1-6)南京老城的街道网络是历史上各时期的道路建设叠加形成的。其中许多重要道路在建设中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有效控制,并且延续下来构成了如今包括快速路、主干道和次干道在内的城市干道网络。城市干道一般具有尺度宽大、界面封闭的特点,往往会对两侧的建设区造成空间认知和实际出行上的隔离,是构成城市超级网格的主要物质形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京城市街区形态的层级结构表述初探[J]. 宋亚程,冬青,张烨. 建筑学报. 2018(08)
[2]超大街区的前世今生——京、港、深的案例研究[J]. 孙颐潞,殷子渊. 住区. 2017(05)
[3]超大街区设计的多样性与尺度[J]. 约翰·皮珀尼斯,封晨,詹姆斯·朴,杨滔. 城市设计. 2017(05)
[4]可操作的城市历史——阅读意大利建筑师萨维利奥·穆拉托里的类型形态学思想及其设计实践[J]. 邓浩,朱佩怡,韩冬青. 建筑师. 2016(01)
[5]城市社会空间的历时态演变及动力机制——聚焦南京1949~1998年的空间结构形成[J]. 汪毅. 上海城市管理. 2016(01)
[6]形态分区理念及在中国旧城地区的应用——以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格局演变研究为例[J]. 黄慧明,田银生. 城市规划. 2015(07)
[7]形态类型学理论以及本土化的探明[J]. 陈锦棠,姚圣,田银生.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2)
[8]城市肌理如何激发城市活力[J]. 童明. 城市规划学刊. 2014(03)
[9]南京老城内河水系形态演化解读[J]. 刘华,韩冬青. 建筑与文化. 2014(04)
[10]产权重组与空间重塑——土地产权地块视角下广州旧城形态更新研究[J]. 黄慧明,赖寿华. 规划师. 2013(07)
博士论文
[1]南昌单位大院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关联性[D]. 李晨.东南大学 2016
[2]里坊制度研究[D]. 李昕泽.天津大学 2010
[3]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 王毅.武汉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南京老城更新30年[D]. 李欣路.东南大学 2016
[2]基于形式语法的城市形态表述方法初探[D]. 柯国新.南京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65937
【文章来源】:东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1康泽恩(左),卡尼吉亚和马斐(中),以及克罗普夫(右)提出的形态要素层级
统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相结合,因此在这一时期,保留了南唐时期形成的轴线,并沿主要干道增加了新的轴线,逐步形成以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央路为骨干,以新街口为中心的道路网。新的道路轴线从下关码头出发,经过新街口地区,通向老城东部,沿线兴建了一系列商业、行政和文化类建筑。除此之外,仅山西路、颐和路一带的住宅区按计划实施,形成了棋盘状均质化的道路网络,老城内的其它建成区肌理在民国时期没有发生较大改变。(图 2.1-5)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建设逐渐向老城的东部和西北部扩张。受苏联影响,我国开始学习现代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功能主义提倡采用交通分级原则和邻里单元体系,这种规划方法恰好能够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道路格局相适应。南京老城在继承古代和近代形成的结构性道路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全城范围的干道网络结构,包括新建交通性干道以及对部分干道进行取直和拓宽,同时因地制宜地建设支路系统。建国初期,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南京全面整修城区主次干道,提高部分主要道路的等级。改革开放以后,南京市城市规划明确主城道路网由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逐步形成了等级化的道路系统。20世纪90年代南京市制定了“以地补路”政策,通过城市土地开发的收益来为城市道路建设筹措资金,充分调动了房地产开发公司配合政府建设市政道路的积极性,城市道路网络得到了迅速的完善。32(图2.1-6)南京老城的街道网络是历史上各时期的道路建设叠加形成的。其中许多重要道路在建设中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有效控制,并且延续下来构成了如今包括快速路、主干道和次干道在内的城市干道网络。城市干道一般具有尺度宽大、界面封闭的特点,往往会对两侧的建设区造成空间认知和实际出行上的隔离,是构成城市超级网格的主要物质形态。
统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相结合,因此在这一时期,保留了南唐时期形成的轴线,并沿主要干道增加了新的轴线,逐步形成以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央路为骨干,以新街口为中心的道路网。新的道路轴线从下关码头出发,经过新街口地区,通向老城东部,沿线兴建了一系列商业、行政和文化类建筑。除此之外,仅山西路、颐和路一带的住宅区按计划实施,形成了棋盘状均质化的道路网络,老城内的其它建成区肌理在民国时期没有发生较大改变。(图 2.1-5)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建设逐渐向老城的东部和西北部扩张。受苏联影响,我国开始学习现代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现代功能主义提倡采用交通分级原则和邻里单元体系,这种规划方法恰好能够与历史上延续下来的道路格局相适应。南京老城在继承古代和近代形成的结构性道路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全城范围的干道网络结构,包括新建交通性干道以及对部分干道进行取直和拓宽,同时因地制宜地建设支路系统。建国初期,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南京全面整修城区主次干道,提高部分主要道路的等级。改革开放以后,南京市城市规划明确主城道路网由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逐步形成了等级化的道路系统。20世纪90年代南京市制定了“以地补路”政策,通过城市土地开发的收益来为城市道路建设筹措资金,充分调动了房地产开发公司配合政府建设市政道路的积极性,城市道路网络得到了迅速的完善。32(图2.1-6)南京老城的街道网络是历史上各时期的道路建设叠加形成的。其中许多重要道路在建设中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有效控制,并且延续下来构成了如今包括快速路、主干道和次干道在内的城市干道网络。城市干道一般具有尺度宽大、界面封闭的特点,往往会对两侧的建设区造成空间认知和实际出行上的隔离,是构成城市超级网格的主要物质形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南京城市街区形态的层级结构表述初探[J]. 宋亚程,冬青,张烨. 建筑学报. 2018(08)
[2]超大街区的前世今生——京、港、深的案例研究[J]. 孙颐潞,殷子渊. 住区. 2017(05)
[3]超大街区设计的多样性与尺度[J]. 约翰·皮珀尼斯,封晨,詹姆斯·朴,杨滔. 城市设计. 2017(05)
[4]可操作的城市历史——阅读意大利建筑师萨维利奥·穆拉托里的类型形态学思想及其设计实践[J]. 邓浩,朱佩怡,韩冬青. 建筑师. 2016(01)
[5]城市社会空间的历时态演变及动力机制——聚焦南京1949~1998年的空间结构形成[J]. 汪毅. 上海城市管理. 2016(01)
[6]形态分区理念及在中国旧城地区的应用——以1949年以来广州旧城的形态格局演变研究为例[J]. 黄慧明,田银生. 城市规划. 2015(07)
[7]形态类型学理论以及本土化的探明[J]. 陈锦棠,姚圣,田银生.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2)
[8]城市肌理如何激发城市活力[J]. 童明. 城市规划学刊. 2014(03)
[9]南京老城内河水系形态演化解读[J]. 刘华,韩冬青. 建筑与文化. 2014(04)
[10]产权重组与空间重塑——土地产权地块视角下广州旧城形态更新研究[J]. 黄慧明,赖寿华. 规划师. 2013(07)
博士论文
[1]南昌单位大院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关联性[D]. 李晨.东南大学 2016
[2]里坊制度研究[D]. 李昕泽.天津大学 2010
[3]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 王毅.武汉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南京老城更新30年[D]. 李欣路.东南大学 2016
[2]基于形式语法的城市形态表述方法初探[D]. 柯国新.南京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659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965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