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府转型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3 08:40
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创新政府立法工作的方法和机制,扩大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从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扩大基层民主、基层自治以及立法工作等内容中都在阐述公民参与的重要性。这也是本文论述的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但是服务型政府构建中仅仅依靠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的观点还不够全面。我认为政府行政中还需要特别注意发扬民主、倾听基层群众意见,积极扩大公民参与的制度性构建。只有把公民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好的使政府和人民共同决策,才能够保证政府转型中行政决策的正当化、民主化和科学化,这对于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尝试从全球风险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积极借鉴西方政府转型的公民参与理论,积极构建全面的公民参与法律制度,进一步扩大公民参与,以推动能够更好的建立服务型政府。首先,西方政府公共行政理论对我国的政府角色转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政府...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9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及本文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公民参与比较分析——对西方政府转型理论及发展历程的考察
第一节 新公共管理
一、新公共管理概述
二、新公共管理的优劣势分析
三、新公共管理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 新公共服务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创新
第三节 治理——善治理论的兴起
一、治理理论的发展背景
二、治理的含义
三、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善治
第四节 西方政府转型中公民参与演变历程研究
一、西方政府转型中公民参与演变历程的综述
二、新公共管理提起公民参与的开端
三、新公共服务使公民参与得到重视
四、治理善治理论是公民参与的全面应用
五、后现代理论对公民参与的理论分析
六、西方政府转型理论对于现代行政法提出挑战
第二章 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基于全球风险社会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风险的高度危害性为公民参与提供了现实基础
一、风险社会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风险、风险社会的概念
三、风险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节 公民参与风险决策的法律制度构建
一、公民和政府应该具备相应的风险意识
二、从政府和专家封闭的决策体系向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的开放风险决策体系转变
(一) 传统政府和专家封闭的风险决策体系分析
(二) 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的风险决策体系分析
三、公民参与风险决策机制的制度化法律化分析
四、风险决策的制度设想
第三章 公民参与的基础——公民社会
第一节 公民社会理论简介
一、公民社会的概念分析
二、西方公民社会理论概述
第二节 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
一、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中国化探讨
二、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三、我国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的关系研究
四、我国公民社会在推进公民参与过程中的举措
五、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公民参与的指导
第四章 公民参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公民参与法律制度概述
一、公民参与的内在法理基础
二、公民参与对政府转型的作用
三、我国公民参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我国公民参与法律机制的困境与出路
一、公民参与法律机制的困境——公民政治文化氛围的培养
二、我国公民参与法律机制的出路
第三节 公民参与的重要载体——非政府社会组织
一、非政府社会组织的发展背景介绍
二、公民社会与自由结社
三、非政府社会组织的概述
四、社会团体的自组织分析
五、非政府组织(自组织团体)的法律化困境与出路
第五章 政府转型中公民参与的实例分析
第一节 社区治理理论的探讨
一、背景分析
二、社区治理的理论简介
三、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制度化研究
第二节 网络民主参与分析
一、互联网对后现代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变
二、网络新传媒的概述
三、网络与公共领域
四、网络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民主参与模式
五、网络民主的可行性分析
六、政府对网络民主模式的构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团体登记制度反思[J]. 沈国琴. 北方法学. 2010(01)
[2]论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J]. 朱分华,陈立强.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01)
[3]国家与社会分权视角下的城市社区自治探讨[J]. 黄瑞瑞.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1)
[4]“地球肾”也需护理[J]. 付毅慧. 青年科学. 2010 (01)
[5]民主政治建设的理性抉择:从网民参与到公民参与[J]. 彭邦银.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9(04)
[6]浅谈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J]. 钟育三,曾志,胡启繁. 学理论. 2009(31)
[7]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公民参与[J]. 李宜钊. 决策咨询通讯. 2009(06)
[8]公民参与:我国公共决策体制的创新[J]. 杨成虎.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9(11)
[9]浅析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J]. 陈丽霞.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10]公共行政合法性的解构与重构——基于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分析[J]. 何俊武. 行政与法. 2009(10)
博士论文
[1]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研究[D]. 彭惠青.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风险社会的责任担当问题[D]. 钱亚梅.复旦大学 2008
[3]新公共服务理论评析[D]. 辛静.吉林大学 2008
[4]当代中国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 石路.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D]. 周俊.浙江大学 2007
[6]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和谐发展[D]. 李永杰.中共中央党校 2006
[7]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D]. 毛宝铭.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公民参与型责任政府构建探析[D]. 史惠媛.黑龙江大学 2009
[2]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路径选择[D]. 万金玲.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中国公民参与法律机制的困境与出路[D]. 张秀娟.黑龙江大学 2008
[4]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探析[D]. 陈治国.首都师范大学 2008
[5]反思现代性与问津风险的泉源[D]. 吴冬明.首都师范大学 2008
[6]风险社会背景下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D]. 陈萌萌.中国海洋大学 2007
[7]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D]. 房丽.西北大学 2007
[8]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决策模式研究[D]. 岑晓芳.郑州大学 2007
[9]风险社会的公共治理问题探析[D]. 何华玲.苏州大学 2007
[10]后现代公共行政的伦理困境与出路[D]. 吴福平.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74579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9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本文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及本文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公民参与比较分析——对西方政府转型理论及发展历程的考察
第一节 新公共管理
一、新公共管理概述
二、新公共管理的优劣势分析
三、新公共管理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 新公共服务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创新
第三节 治理——善治理论的兴起
一、治理理论的发展背景
二、治理的含义
三、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善治
第四节 西方政府转型中公民参与演变历程研究
一、西方政府转型中公民参与演变历程的综述
二、新公共管理提起公民参与的开端
三、新公共服务使公民参与得到重视
四、治理善治理论是公民参与的全面应用
五、后现代理论对公民参与的理论分析
六、西方政府转型理论对于现代行政法提出挑战
第二章 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基于全球风险社会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风险的高度危害性为公民参与提供了现实基础
一、风险社会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风险、风险社会的概念
三、风险对现实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节 公民参与风险决策的法律制度构建
一、公民和政府应该具备相应的风险意识
二、从政府和专家封闭的决策体系向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的开放风险决策体系转变
(一) 传统政府和专家封闭的风险决策体系分析
(二) 政府和公民共同参与的风险决策体系分析
三、公民参与风险决策机制的制度化法律化分析
四、风险决策的制度设想
第三章 公民参与的基础——公民社会
第一节 公民社会理论简介
一、公民社会的概念分析
二、西方公民社会理论概述
第二节 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
一、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中国化探讨
二、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三、我国公民社会与公民参与的关系研究
四、我国公民社会在推进公民参与过程中的举措
五、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公民参与的指导
第四章 公民参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公民参与法律制度概述
一、公民参与的内在法理基础
二、公民参与对政府转型的作用
三、我国公民参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我国公民参与法律机制的困境与出路
一、公民参与法律机制的困境——公民政治文化氛围的培养
二、我国公民参与法律机制的出路
第三节 公民参与的重要载体——非政府社会组织
一、非政府社会组织的发展背景介绍
二、公民社会与自由结社
三、非政府社会组织的概述
四、社会团体的自组织分析
五、非政府组织(自组织团体)的法律化困境与出路
第五章 政府转型中公民参与的实例分析
第一节 社区治理理论的探讨
一、背景分析
二、社区治理的理论简介
三、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制度化研究
第二节 网络民主参与分析
一、互联网对后现代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变
二、网络新传媒的概述
三、网络与公共领域
四、网络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民主参与模式
五、网络民主的可行性分析
六、政府对网络民主模式的构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团体登记制度反思[J]. 沈国琴. 北方法学. 2010(01)
[2]论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J]. 朱分华,陈立强.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01)
[3]国家与社会分权视角下的城市社区自治探讨[J]. 黄瑞瑞.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1)
[4]“地球肾”也需护理[J]. 付毅慧. 青年科学. 2010 (01)
[5]民主政治建设的理性抉择:从网民参与到公民参与[J]. 彭邦银.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9(04)
[6]浅谈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J]. 钟育三,曾志,胡启繁. 学理论. 2009(31)
[7]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公民参与[J]. 李宜钊. 决策咨询通讯. 2009(06)
[8]公民参与:我国公共决策体制的创新[J]. 杨成虎.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9(11)
[9]浅析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J]. 陈丽霞.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10]公共行政合法性的解构与重构——基于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分析[J]. 何俊武. 行政与法. 2009(10)
博士论文
[1]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研究[D]. 彭惠青.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风险社会的责任担当问题[D]. 钱亚梅.复旦大学 2008
[3]新公共服务理论评析[D]. 辛静.吉林大学 2008
[4]当代中国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 石路.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D]. 周俊.浙江大学 2007
[6]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和谐发展[D]. 李永杰.中共中央党校 2006
[7]科技政策的公众参与研究[D]. 毛宝铭.吉林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公民参与型责任政府构建探析[D]. 史惠媛.黑龙江大学 2009
[2]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路径选择[D]. 万金玲.南京师范大学 2008
[3]中国公民参与法律机制的困境与出路[D]. 张秀娟.黑龙江大学 2008
[4]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探析[D]. 陈治国.首都师范大学 2008
[5]反思现代性与问津风险的泉源[D]. 吴冬明.首都师范大学 2008
[6]风险社会背景下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D]. 陈萌萌.中国海洋大学 2007
[7]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D]. 房丽.西北大学 2007
[8]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决策模式研究[D]. 岑晓芳.郑州大学 2007
[9]风险社会的公共治理问题探析[D]. 何华玲.苏州大学 2007
[10]后现代公共行政的伦理困境与出路[D]. 吴福平.浙江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74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2974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