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及其调适 ——“公民治理理论”视野中的西方公民参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2 09:08
马克斯·韦伯于19世纪末观察资本主义社会,发现无论公与私部门,都存在官僚化(Bureaucratization)的管理组织。在20世纪初,韦伯更加断言:“官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世界性命运。”官僚组织为近代人类社会所依赖,在于它具有处理工业时代复杂行政工作的独特能力。然而在当前西方国家普遍迈入“后现代社会”的今天,昔日建构在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官僚组织,所面对的外在环境已不同于过去。官员具有的特殊能力,已经无法回应社会结构的变迁,维系其存在正当性的效率职能也备受质疑与诘难。面对快速而复杂的环境,尽管政府的职权不断扩张,却始终跟不上人民的步伐,政府施政满意度的下降,无法治理的窘境已经迫使西方政府将官僚组织的改革列为第一要务。新公共管理运动被视为西方学术界从组织结构对西方官僚制改革一种尝试。但改革失败,引发了学者们反思,以博克斯、登哈特、全忠燮为代表一批学者提出了应当从政治途径改革官僚制的呼声。那就是将公民而不是官僚放在政府的核心地位,将公民引入到政府决策的过程当中。以“公民参与”作为“公民治理”的核心概念,通过政府从“掌舵”到“服务”,官员从“官僚”到“帮助者”,公民从“消极公民”到“积极公民...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三、创新空间与逻辑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第一章 "公民治理"理论简介
第一节 公民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一、理性官僚制的三重视角分析
二、从组织途径改造官僚制政府
三、从政治路径改造官僚制政府
四、公民治理理论的兴起
第二节 公民治理理论的架构及其内容
一、公民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
二、公民治理理论的行为主体再造
第三节 公民治理理论核心价值的重组
一、公共行政中的民主与效率
二、民主与效率历史演变
三、民主优先理念的兴起
第四节 公民治理理论下的善治:民主行政
一、民主行政理论的比较
二、民主行政产生的动因和价值
三、民主行政的可行路径
第二章 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第一节 社区治理相关概念和历史回顾
一、社区的概念和特征
二、治理理论
三、社区治理发展沿革:以美国为例
第二节 公民治理兴起对社区治理模式的影响
一、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二、公民治理:社区权力结构的调整
第三节 构建政府与公民积极合作关系
一、合作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强而有力的政治领导人
二、建立合作关系的重点:行政官员与公民的交流与沟通
三、达成合作关系的基础:培养充分知情的积极公民
四、政府与公民组织之间关系
第四节 案例:美国佛罗里达州桔镇的"公民第一"运动
一、背景分析
二、从"顾客服务"到"公民服务"思维模式的转变
三、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机制的形成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第一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功能
一、推进公共政策的民主性
二、增进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三、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
四、扩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五、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性
六、增强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节 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协商民主的概念和特点
二、公共政策中协商民主的引入
三、协商民主在公共政策中运用原则
第三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
一、传统公民参与模式及其弊端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新模式比较
第四节 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评价原则框架
一、"机制"与"过程"二分法
二、宏观参与"机制"原则
三、微观协商"过程"原则
四、"正确的公民参与"
第五节 案例:加拿大卑诗省选举制度改革中的公民参与
一、引子
二、背景简介
三、主要内容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现代通信资讯科技中的公民参与
第一节 电子政府、电子治理与电子民主
一、电子政府
二、电子治理
三、电子民主
第二节 通信资讯科技中的公民参与与传统公民参与的比较
一、从通信资讯科技的特性比较两种公民参与机制的差异性
二、传统公民参与困境及解决方法
三、通信资讯科技中公民参与优势与局限
第三节 通信资讯科技中公民参与的前景与挑战
一、电子民主:民主的桃花源?
二、前景展望:乐观VS悲观?
第四节 案例研究
一、21世纪城镇会议
二、西方国家议会电子民主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西方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影响与困境
第一节 从"弱势民主"向"强势民主"发展
一、弱势民主的不足及其批判
二、公民治理理论对弱势民主的修正与补充
第二节 从"管理主义"向"宪政主义"转向
一、宪政主义与公民治理
二、公民治理理论对管理主义的修正与补充
第三节 新公民参与运动勃兴
一、社群主义"公民"观对自由主义"公民"观反思
二、新公民参与运动的兴起
第四节 西方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理论困境与实践困境
一、公共行政理论与公民角色变迁
二、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理论困境
三、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实践困境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西方公民参与公共治理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社区民主:中国民主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政治体制改革:从基层民主开始
二、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战略空间
三、社区民主建设关键:政府角色的再思考
第二节 我国官僚制改革反思与建构
一、我国现行官僚制的缺陷与不足
二、超越官僚制的中国式思考
第三节 公民社会的重塑:建构中国公民社会的再思考
一、公民与国家之间距离的重构
二、中国公民社会的"双重性"分析
三、培育成熟而健全的公民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公民对公共行政的参与:价值、形式与保障[J]. 孔凡宏,张继平. 中国行政管理. 2008(03)
[2]走出官僚制困境[J]. 陈果.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1)
[3]管理主义与宪政主义:理论与利益的复合博弈[J]. 刘伟红,钱美华.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7(02)
[4]公民治理理论及其对中国街政改革的启示[J]. 徐君. 学海. 2007(03)
[5]浅析电子治理[J]. 陈祥荣.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6(06)
[6]公民治理理论析论[J]. 徐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6(03)
[7]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代议制政府》的重新解读[J]. 陈炳辉. 现代哲学. 2006(01)
[8]促进民主发展的新形式:公民参与[J]. 胡建华,钟树钦. 求实. 2005(S2)
[9]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解读——兼论我国政治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唐绍洪,刘屹. 社会主义研究. 2005(05)
[10]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现状、问题和对策[J]. 陈剩勇,杜洁. 学术界. 2005(05)
本文编号:3133038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三、创新空间与逻辑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第一章 "公民治理"理论简介
第一节 公民治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一、理性官僚制的三重视角分析
二、从组织途径改造官僚制政府
三、从政治路径改造官僚制政府
四、公民治理理论的兴起
第二节 公民治理理论的架构及其内容
一、公民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
二、公民治理理论的行为主体再造
第三节 公民治理理论核心价值的重组
一、公共行政中的民主与效率
二、民主与效率历史演变
三、民主优先理念的兴起
第四节 公民治理理论下的善治:民主行政
一、民主行政理论的比较
二、民主行政产生的动因和价值
三、民主行政的可行路径
第二章 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
第一节 社区治理相关概念和历史回顾
一、社区的概念和特征
二、治理理论
三、社区治理发展沿革:以美国为例
第二节 公民治理兴起对社区治理模式的影响
一、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二、公民治理:社区权力结构的调整
第三节 构建政府与公民积极合作关系
一、合作关系建立的前提条件:强而有力的政治领导人
二、建立合作关系的重点:行政官员与公民的交流与沟通
三、达成合作关系的基础:培养充分知情的积极公民
四、政府与公民组织之间关系
第四节 案例:美国佛罗里达州桔镇的"公民第一"运动
一、背景分析
二、从"顾客服务"到"公民服务"思维模式的转变
三、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机制的形成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
第一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价值功能
一、推进公共政策的民主性
二、增进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三、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
四、扩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五、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性
六、增强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节 协商民主与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协商民主的概念和特点
二、公共政策中协商民主的引入
三、协商民主在公共政策中运用原则
第三节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新模式
一、传统公民参与模式及其弊端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新模式比较
第四节 公共政策中公民参与评价原则框架
一、"机制"与"过程"二分法
二、宏观参与"机制"原则
三、微观协商"过程"原则
四、"正确的公民参与"
第五节 案例:加拿大卑诗省选举制度改革中的公民参与
一、引子
二、背景简介
三、主要内容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现代通信资讯科技中的公民参与
第一节 电子政府、电子治理与电子民主
一、电子政府
二、电子治理
三、电子民主
第二节 通信资讯科技中的公民参与与传统公民参与的比较
一、从通信资讯科技的特性比较两种公民参与机制的差异性
二、传统公民参与困境及解决方法
三、通信资讯科技中公民参与优势与局限
第三节 通信资讯科技中公民参与的前景与挑战
一、电子民主:民主的桃花源?
二、前景展望:乐观VS悲观?
第四节 案例研究
一、21世纪城镇会议
二、西方国家议会电子民主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西方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影响与困境
第一节 从"弱势民主"向"强势民主"发展
一、弱势民主的不足及其批判
二、公民治理理论对弱势民主的修正与补充
第二节 从"管理主义"向"宪政主义"转向
一、宪政主义与公民治理
二、公民治理理论对管理主义的修正与补充
第三节 新公民参与运动勃兴
一、社群主义"公民"观对自由主义"公民"观反思
二、新公民参与运动的兴起
第四节 西方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理论困境与实践困境
一、公共行政理论与公民角色变迁
二、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理论困境
三、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实践困境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西方公民参与公共治理对中国的借鉴与启示
第一节 社区民主:中国民主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政治体制改革:从基层民主开始
二、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战略空间
三、社区民主建设关键:政府角色的再思考
第二节 我国官僚制改革反思与建构
一、我国现行官僚制的缺陷与不足
二、超越官僚制的中国式思考
第三节 公民社会的重塑:建构中国公民社会的再思考
一、公民与国家之间距离的重构
二、中国公民社会的"双重性"分析
三、培育成熟而健全的公民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公民对公共行政的参与:价值、形式与保障[J]. 孔凡宏,张继平. 中国行政管理. 2008(03)
[2]走出官僚制困境[J]. 陈果. 社会科学研究. 2008(01)
[3]管理主义与宪政主义:理论与利益的复合博弈[J]. 刘伟红,钱美华.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07(02)
[4]公民治理理论及其对中国街政改革的启示[J]. 徐君. 学海. 2007(03)
[5]浅析电子治理[J]. 陈祥荣.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6(06)
[6]公民治理理论析论[J]. 徐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6(03)
[7]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代议制政府》的重新解读[J]. 陈炳辉. 现代哲学. 2006(01)
[8]促进民主发展的新形式:公民参与[J]. 胡建华,钟树钦. 求实. 2005(S2)
[9]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解读——兼论我国政治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唐绍洪,刘屹. 社会主义研究. 2005(05)
[10]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现状、问题和对策[J]. 陈剩勇,杜洁. 学术界. 2005(05)
本文编号:3133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133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