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协同治理视野下公民网络有序参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1 16:57
  公民政治参与既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利益,也对推动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化具有积极的意义。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民参与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提高了公民参与的质量。本文综合运用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和公共管理理论,借鉴、吸收近年来有关公共治理、公民网络参与的一些研究成果,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归纳分析法、例证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深入探析公共管理过程中公民网络参与研究这一课题。本文首先研究协同治理的意蕴,其次界定公民参与的概念以及对公民参与价值进行研究,公民参与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共治理的公平性、回应性、民主性和透明性,推动民主化进程。接下来分析网络的便捷性等特征,网络技术为公民参与开拓了新的渠道。网络为公民参与带来机遇,推动政府与公民更好地互动的同时,也存在诸如非理性参与、参与不平等的风险。所以,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本文在第四章探求公民网络参政实现的对策思路:一应转变政府管理理念,二是政府要有所作为,三是从“他律”和“自律”两方面来提高公民参政的能力,四是加强社会对网络参与的舆论监督。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促进我国公民网络有序参与,激发公民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的不断...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协同治理与公民网络参与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协同治理理论的内涵
    第二节 公民参与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公民参与:协同治理理论的价值诉求
第二章 公民网络参与——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新趋向
    第一节 网络技术与公民参与
    第二节 公民网络参与的个案分析
    第三节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参与形式探索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中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双重影响分析
    第一节 网络对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中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风险分析
第四章 协同治理下公民网络有序参与的可行性路径探索
    第一节 促进政府理念的转变,建立开放式的决策系统
    第二节 消除网络息传播中的障碍,发展电子政务
    第三节 增强网络伦理规范,促进有序网络政治参与
    第四节 加强社会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形成良好的政治参与氛围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政府网站高普及率背后的隐忧[J]. 陈英凤.  政府法制. 2009(11)
[2]政治博客的民主维度考量[J]. 倪明胜.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9(01)
[3]社会治理创新:面临挑战与政策选择[J]. 肖文涛.  中国行政管理. 2007(10)
[4]网络环境下政策制定与公民参与分析及对策[J]. 韩兆柱,王磊.  人大研究. 2006(01)
[5]公民参与网络与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效运行[J]. 梁莹.  公共管理学报. 2005(04)
[6]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J]. 朱德米,唐丽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4(11)
[7]浅析网络的匿名传播[J]. 茅亚萍.  当代传播. 2003(06)
[8]治理理论:渊源、精神及其适用性[J]. 李风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05)
[9]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J]. 党秀云.  中国行政管理. 2003(10)
[10]公民参与下的民主行政[J]. 魏娜.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2(03)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民主发展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 谭德宇.华中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性研究[D]. 王有加.福建师范大学 2009
[2]网络的政治价值[D]. 周太.南昌大学 2007
[3]公共管理中公民网络参与机制研究[D]. 翟国涛.西北大学 2007
[4]试论信息化时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D]. 俞悦.首都师范大学 2007
[5]网络论坛中的公民精神探析[D]. 王庆英.北京邮电大学 2007
[6]转型社会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 张秀芳.南京师范大学 2006
[7]政治文明进程中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 胡同新.北京邮电大学 2006
[8]论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化管理[D]. 金劲松.华中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52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152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3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