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雇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3 19:1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级政府需要吸纳更多的拥有国际金融、信息技术、国际贸易、法律等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入到公共管理中来,通过这些专业人才的技术与服务促使各级政府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向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政府雇员的出现正是我国各级政府为了满足公共管理的需要,在我国当前用人机制条件下的一种新尝试。鉴于政府雇员的特殊性,有必要深入分析政府雇员与其他政府工作人员的区别特征和政府雇员本身的人格特征,寻找其需要,进而在激励理论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激励政府雇员,充分发挥政府雇员的工作才能。本文在归纳总结我国各地政府对政府雇员内涵理解的基础上,严格界定了我国语境下政府雇员的独特内涵。在此前提下,本文从内容型激励、过程型激励、状态型激励三个方面对激励理论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国内外政府雇员激励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了评述,以此指引后文的研究。本文从我国政府雇员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入手,归纳出政府雇员区别于其他政府工作人员的特征,同时根据政府雇员的人格特征,进而寻找出政府雇员的一般需要。同时,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一些地方的政府雇员管理实践特点,分析了其在政府雇员激励方面存在的问...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激励
(二) 政府雇员
三、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论文设计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府雇员相关理论综述与政府雇员激励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政府雇员的内涵
(一) 国外政府雇员的内涵
(二) 我国政府雇员的内涵
二、相关理论综述
(一) 激励理论综述
(二) 新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三、政府雇员激励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 国外政府雇员激励问题研究
(二) 国内政府雇员激励问题研究
第三章 政府雇员激励的必要性与需要分析
一、政府雇员激励的必要性
(一) 一般意义上政府雇员需要激励
(二) 人性假设上政府雇员需要激励
(三) 实践意义上政府雇员需要激励
二、政府雇员与其他政府人员的区别特征
(一) 政府雇员与公务员的区别特征
(二) 政府雇员与工勤人员的区别特征
三、政府雇员的主要人格特征
(一) 政府雇员的自利性
(二) 政府雇员的工作主动性和需要复杂性
(三) 政府雇员强烈的自尊性
(四) 政府雇员高度的流动性
四、政府雇员的需要分析
(一) 需要的内涵及特征
(二) 政府雇员需要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我国政府雇员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我国各地引进政府雇员的实践特点
(一) 吉林省引进政府雇员的实践特点
(二) 珠海市引进政府雇员的实践特点
(三) 深圳市引进政府雇员的实践特点
(四) 广州市越秀区引进政府雇员的实践特点
(五) 武汉市引进政府雇员的实践特点
(六) 扬州市引进政府雇员的实践特点
二、我国政府雇员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比较单一的薪资结构与价值评价矛盾
(二) 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
(三) 重引进轻培训与急功近利
(四) 监督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薄弱
三、我国政府雇员激励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政府雇员管理缺乏制度建设与相关法规
(二) 对政府雇员激励的认识过于简单化
(三) 政府雇员具体管理环节上的随意性
第五章 我国政府雇员激励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雇员激励的总体原则
(一) 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 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三) 功绩制原则
(四) 服务标准和公平竞争的原则
(五) 多元激励原则
二、政府雇员激励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 物质激励设计
(二) 精神激励设计
(三) 职业发展激励设计
三、规范政府雇员的管理过程
(一) 加强政府雇员的招聘与解聘管理
(二) 重视政府雇员的劳动合同管理
(三) 重视政府雇员的培训与开发
(四) 科学设置政府雇员的薪酬
(五) 完善政府雇员的绩效管理体系
四、完善政府雇员的相关制度保障
(一) 明确政府雇员的雇佣程序
(二) 建立绩效考核争议解决途径
(三) 健全人事争议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政府雇员薪酬问题分析[J]. 赵领娣,王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2]关于部分地区推行政府雇员制的研究报告[J]. 广东省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中国行政管理. 2005(03)
[3]"管理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相斥吗[J]. 唐代望,唐晓阳. 党政论坛. 2005(02)
[4]我国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度的比较分析[J]. 赵晨,蒋浩.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01)
[5]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J]. 刘熙瑞. 中国行政管理. 2004(11)
[6]绩效评估:政府行政改革和再造的新策略[J]. 张定安,谭功荣. 中国行政管理. 2004(09)
[7]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的反思与建构[J]. 王晓云. 东疆学刊. 2004(01)
[8]论“九七”回归以来的香港公务员制度改革[J]. 许先国,汪永成.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2004(01)
[9]公务员薪酬制度的比较分析及其政策选择[J]. 杜安国,刘捷.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辨析[J]. 张康之,王喜明. 行政论坛. 2003(04)
本文编号:3381699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激励
(二) 政府雇员
三、论文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论文设计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府雇员相关理论综述与政府雇员激励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政府雇员的内涵
(一) 国外政府雇员的内涵
(二) 我国政府雇员的内涵
二、相关理论综述
(一) 激励理论综述
(二) 新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三、政府雇员激励问题的研究现状
(一) 国外政府雇员激励问题研究
(二) 国内政府雇员激励问题研究
第三章 政府雇员激励的必要性与需要分析
一、政府雇员激励的必要性
(一) 一般意义上政府雇员需要激励
(二) 人性假设上政府雇员需要激励
(三) 实践意义上政府雇员需要激励
二、政府雇员与其他政府人员的区别特征
(一) 政府雇员与公务员的区别特征
(二) 政府雇员与工勤人员的区别特征
三、政府雇员的主要人格特征
(一) 政府雇员的自利性
(二) 政府雇员的工作主动性和需要复杂性
(三) 政府雇员强烈的自尊性
(四) 政府雇员高度的流动性
四、政府雇员的需要分析
(一) 需要的内涵及特征
(二) 政府雇员需要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我国政府雇员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我国各地引进政府雇员的实践特点
(一) 吉林省引进政府雇员的实践特点
(二) 珠海市引进政府雇员的实践特点
(三) 深圳市引进政府雇员的实践特点
(四) 广州市越秀区引进政府雇员的实践特点
(五) 武汉市引进政府雇员的实践特点
(六) 扬州市引进政府雇员的实践特点
二、我国政府雇员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比较单一的薪资结构与价值评价矛盾
(二) 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
(三) 重引进轻培训与急功近利
(四) 监督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薄弱
三、我国政府雇员激励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政府雇员管理缺乏制度建设与相关法规
(二) 对政府雇员激励的认识过于简单化
(三) 政府雇员具体管理环节上的随意性
第五章 我国政府雇员激励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雇员激励的总体原则
(一) 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 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的原则
(三) 功绩制原则
(四) 服务标准和公平竞争的原则
(五) 多元激励原则
二、政府雇员激励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 物质激励设计
(二) 精神激励设计
(三) 职业发展激励设计
三、规范政府雇员的管理过程
(一) 加强政府雇员的招聘与解聘管理
(二) 重视政府雇员的劳动合同管理
(三) 重视政府雇员的培训与开发
(四) 科学设置政府雇员的薪酬
(五) 完善政府雇员的绩效管理体系
四、完善政府雇员的相关制度保障
(一) 明确政府雇员的雇佣程序
(二) 建立绩效考核争议解决途径
(三) 健全人事争议解决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政府雇员薪酬问题分析[J]. 赵领娣,王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2]关于部分地区推行政府雇员制的研究报告[J]. 广东省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课题组. 中国行政管理. 2005(03)
[3]"管理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相斥吗[J]. 唐代望,唐晓阳. 党政论坛. 2005(02)
[4]我国政府雇员制与公务员制度的比较分析[J]. 赵晨,蒋浩.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5(01)
[5]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J]. 刘熙瑞. 中国行政管理. 2004(11)
[6]绩效评估:政府行政改革和再造的新策略[J]. 张定安,谭功荣. 中国行政管理. 2004(09)
[7]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的反思与建构[J]. 王晓云. 东疆学刊. 2004(01)
[8]论“九七”回归以来的香港公务员制度改革[J]. 许先国,汪永成.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2004(01)
[9]公务员薪酬制度的比较分析及其政策选择[J]. 杜安国,刘捷.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辨析[J]. 张康之,王喜明. 行政论坛. 2003(04)
本文编号:33816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38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