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理解与超越:新公共服务与中国行政改革

发布时间:2022-12-17 11:01
  新公共服务是美国学者登哈特在对新公共管理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行政模式,自产生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推崇。在我国,学者们对新公共服务的借鉴和吸收主要体现在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研究上,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亮点。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对新公共管理的一种替代,代表着21世纪公共行政发展的方向,当然能够成为当代中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支持。然而,他们似乎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新公共服务起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多少有着与韦伯官僚制原型有关的行政传统以及经受过新公共管理洗礼的国家,它与一组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相联系。 本文的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展开的,首先从背景、理论渊源、概念及内容等方面对新公共服务作了全方位的界定,认为新公共服务是一组彼此关联的信念和价值,有着特定的知识体系;其次,以美国的“公民第一”运动、英国地方政府的最佳价值模式、澳大利亚的公共服务法案、韩国的亲切服务运动为例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的实践形态,完成了对新公共服务的“理解”;再次,根据新公共服务的标准考察了中国公共行政的生态环境,认为新公共服务在当代中国的产生和推行还受着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市...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第2章 新公共服务的界定
    2.1 概念阐释
        2.1.1 新公共服务是一组彼此关联的信念和价值
        2.1.2 新公共服务有着特定的知识体系
        2.1.3 新公共服务的后现代性解读
    2.2 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
        2.2.1 社会背景
        2.2.2 理论渊源
    2.3 基本内容
第3章 新公共服务实践分析
    3.1 美国的公民第一运动
    3.2 英国地方政府的最佳价值模式
    3.3 澳大利亚的公共服务法案
    3.4 韩国的亲切服务运动
第4章 新公共服务在当代中国可行性的生态分析
    4.1 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2 理性官僚制还不十分成熟
    4.3 宪政及法律制度有待健全
    4.4 公民民主意识需进一步增强
    4.5 公民社会相对弱小
第5章 中国公共行政的改革方向
    5.1 以完善理性官僚制为战略
        5.1.1 后官僚制时代尚未到来
        5.1.2 中国应坚持理性化的改革方向
    5.2 以借鉴新公共服务等西方先进理论为策略..
        5.2.1 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经验
        5.2.2 借鉴新公共服务的理念
    5.3 实现一种多元化治理模式
        5.3.1 三者争论的实质
        5.3.2 多元化治理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一、发表论文:
    二、参编著作:
    三、参与课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J]. 许康,张成伟.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6(05)
[2]和谐社会框架下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考量[J]. 左兵团,沈承诚.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04)
[3]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 俞可平.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1)
[4]评“新公共服务”[J]. 熊剑龙.  求实. 2005(S2)
[5]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野下公共哲学的话语指向——一种对“新公共服务”的解读[J]. 林修果,陈建平.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5(05)
[6]公民参与形式的类型及其适用性分析[J]. 孙柏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05)
[7]论中西学术交汇中的服务行政理论研究[J]. 程倩.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5(04)
[8]从管理主义到服务主义:公共行政理论基础的演变[J]. 邓念国.  江汉论坛. 2005(06)
[9]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 陶学荣,李春茂.  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 2005(06)
[10]政府与公民良好合作关系的重塑——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J]. 周晓丽,马晓东.  重庆社会科学. 2005(05)



本文编号:3719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3719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f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