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科学议题传播中的政府、媒体与科学界交互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社会性科学议题传播中的政府、媒体与科学界交互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SSI)往往代表重大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等的讨论和交锋,政府、科学家(科学共同体)、媒体和社会公众在新媒介提供的平台上对话和交流,能够有效践行"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理念,提升社会的科学文化与科学精神,从而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科技发展[1]。
【作者单位】: 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社会性科学议题 科学传播 媒介融合 公共管理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社会公正视域下的农民工报道传播模式研究”(12YJC860045) 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媒介事件与转型期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TJXC12-005)
【分类号】:G206
【正文快照】: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自身越来越具争议性、更强的公共性和社会交互性。科学技术的社会传播能够强有力地改变竞争社会选择的注意力,改造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能够创造全新的公众认识,形成“社会化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SI)[1],例如转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全球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孟献华;李广洲;;国外“社会性科学议题”课程及其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2 李大光;;英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科学传播的影响调查[J];科普研究;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凯;;美国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科学写作”分析与启示——以《化学:概念与应用》为例[J];化学教育;2013年11期
2 刘秀花;;科技期刊的科普功能浅析[J];科普研究;2008年05期
3 吴举宏;;生物学教学中社会性科学议题与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培养[J];生物学教学;2012年10期
4 徐连清;王茂群;;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生物学测评题型[J];生物学教学;2013年10期
5 季薛庆;季庆燕;;社会性科学议题情境中科学本质教学——以转基因作物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2期
6 徐慧璇;;议题中心教学法在美国社会科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婷;科学传播研究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业帅;院士与媒体科学传播互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杨俊朋;美、英、澳大学科学传播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屈娜娜;国际视野下的科教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义义;中美澳科学教材中的SSI文本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朱玉成;科学教育的新视野: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D];吉林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简讯[J];科普研究;2007年06期
2 张开逊;;探究科学传播的境界[J];科普研究;2008年03期
3 本刊编辑部;;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科普研究学术沙龙(第1期)纪要[J];科普研究;2011年04期
4 洪耀明;;重视科学传播者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J];科普研究;2007年03期
5 谢彦;;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的科学传播[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1期
6 王大鹏;余富军;;2011年海峡两岸科学传播论坛召开[J];科普研究;2011年02期
7 田松;;科学传播——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02期
8 ;第八届北京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论坛[J];科普研究;2011年S1期
9 翟杰全;;科学传播和技术传播[J];科普研究;2009年06期
10 T.W.伯恩斯;D.J.奥康纳;S.M.斯托克麦耶;李曦;;科学传播的一种当代定义[J];科普研究;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志彪;来英;;电视科学传播能力研究——以科教栏目为例[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2 包鹏程;汪伶俐;;媒介融合对影视生产和传播的影响[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周建青;;质疑“媒介融合”——与持“媒介融合”观点的学者商榷[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孙红霞;任嵘嵘;;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新探[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智强;;提高科学传播能力 促进科学素养建设[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石长顺;石婧;;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改革[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7 周鸿铎;;媒介融合是大众传媒发展的必经路径[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8 黄时进;;网络时代促进科学传播事业发展的思考——基于上海地区的实证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9 包燕;;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影视公共教育的新定位[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大鹏;;浅议移动传媒终端的科学传播[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诸大建(同济大学);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N];文汇报;2001年
2 韩建民;科学传播理论初探[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金振蓉;科学传播需要“发言人”[N];光明日报;2007年
4 陶春;科学传播,把科学带入决策[N];学习时报;2008年
5 洪耀明 (作者系上海市科协普及部副部长);在科学传播者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N];上海科技报;2007年
6 记者 王洪波;“虎照事件”荣登2008年“郭永怀科学传播最佳影响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赵致真;科学传播是国际性事业[N];光明日报;2001年
8 吴国盛;科学传播与科学文化再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束洪福;73.2%公众知道“科学发展观”[N];科技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杜悦;走向科学传播的双向互动[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鹏;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新格局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2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孙文彬;科学传播的新模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鲍立泉;数字传播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演进[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细荣;清末民初新型知识分子科学中国化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徐沁;泛媒体时代的生存法则—论媒介融合[D];浙江大学;2008年
7 黄时进;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受众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杨玲;媒介融合视阈下的出版企业动态能力构建与培育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9 G.D.Dharmakeerthi SRI Ranjan;关于跨国媒体对南亚农村群体的社会融合影响的社会学分析(斯里兰卡案例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王虎;中国手机电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网融合探析[D];暨南大学;2010年
2 程冰;从“台网互动”到“台网一体”看媒介融合新动向[D];吉林大学;2011年
3 罗茜;媒介融合视角下的手机电视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云驰;媒介融合时代少数民族省区级广播媒体发展之路[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文蕴蕴;报刊与网络媒介融合中的经营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秋丽;媒介融合下西部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挑战与对策[D];西南大学;2011年
7 刘娜娜;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台网站的互动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亚兰;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台网站的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温婷桢;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纸营销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于中涛;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报道方式创新[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性科学议题传播中的政府、媒体与科学界交互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8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42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