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

论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公共政策的人本化走向

发布时间:2014-07-30 15:06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政府在制定所有的重大决策时,都要确保公众参与,广泛吸收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调查,同时也要听取专家的意见,进行必要的论证,这样制定出的决策才是真正反映民意,贴近民生,切实可行的。当然所有政策也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在细节上反映民主集中制的优势。这就要求政府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决策制定机制,即要做到公共政策的人本化。科学发展观开宗明义地提出“以人为本”,并把它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对公共政策制订做出科学的指导,所以要形成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以公共利益协调为本质特征,以目标可持续性为基本要求的新的公共政策体系。

  一、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出现的问题1.公共政策的“偏见”

  首先,只追求效率,忽视公平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时考虑到当时的国内环境,为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在当时较为合适。但时至今日,因此产生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地区之间贫富差距的加大,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西方的经济学家罗尔斯提出的公平应优先于效率的观点也越来越被我国学者所关注。在现今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要时时注重公平,这样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公平的一个重要瓶颈就是公共政策的执行。一些政策在制定时已然忽略公平,盲目追求效率,到执行时更是看不到公平的影子。拿招商引资来说,有些地方政府为提高本地经济效益,盲目招商,从不考虑因此带来的问题。

  其次,一味关注经济效益。在当今社会,经济往往是评价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首要指标。从中国经济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经济强国始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而政府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也是多为经济效率服务,例如对国企的亏损补贴,银行信贷优惠政策以及对城乡居民的价格补贴等。对经济对发展的热衷,使我们只看到GDP的增长,看不到社会矛盾。为此,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农民工生活艰难、教育不公平等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管理层面上的不足。

  最后,政府制定政策时过于主导化。公共政策制定确实应以政府为主导,但应有个明确的界限。作为利益相关者也应有权利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现在的问题是制度不完善和渠道不畅通,让利益相关者无从参与。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利益相关者对政策的意见也不尽相同。以上诸多的原因造成单一的决策制定模式,这种模式极易滋生腐败。

  2.公共政策的不足首先,农村问题被忽视。农村已成为不发达、不富裕的代名词,而农民也渐渐成为社会最底层。事实上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有时忽略了农村问题。改革初期,城乡差距并不算太大,但到了2006年,城乡差距已达到3.3:1,这还没有包括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如果加在一起,可能会达到5.6:1。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服务因素对城乡差距的显着影响,大约在30~40% 之间。不仅是城乡收入差距在加大,从国家公布的教育报告中可以看到城乡之间学生经费以及卫生费用的明显差距。可见,公共政策改善城乡差距的必要性。

  其次,弱势群体被忽视。公共政策较多考虑普通群体的利益,对于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关注较少。

  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存在一定的弱势群体,这些群体可能是因为经济发展不够或是因为政治文化影响力不足,也可能是就业结构不合理而产生的。故而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使就业、分配政策向弱势群体倾斜,要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减少弱势群体的数量,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1.科学发展观要求公共政策以人为本。上述的公共政策对某些问题的过于注重以及不足之处都证明了公共政策没有坚持以人为本,只考虑效率不考虑公平,只考虑经济增长不考虑人的发展,过分关注城市,忽略农村和弱势群体的利益。以人为本最直观的要求就是时刻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注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政府改革、政策制定的出发点。站在群众的角度多思考,多倾听群众的呼声,多满足群众的意愿,多为群众谋福利才是公共政策的根本。故而公共政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彻底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公共政策要转变,首先要转变的是旧的观念,在制定过程中注重群众的参与、专家的考证,与群众多沟通多交流,笔耕论文新浪博客,确保每个政策、每个细节都以群众利益为先。群众答应不答应,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赞成不赞成是考量政府工作以及公共政策的最终标准。

  2.科学发展观为公共政策坚持以人为本提供可能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只有了解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才能明白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深刻涵义及本质,才能响应党的号召,贯彻和落实这一伟大理念。公共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其实就是在制定时让群众参与,在实施时服务于民。对于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以及群众最为关注的焦点都要时时铭记于心,对问题要及时有效的解决。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全体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等等一切劳动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也就意味着改革成果全民共享。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也要公共政策的施行来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必须始终贯穿在全局之中,才能很好的发挥这一理念的作用。也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观拥有无可比拟的价值观,才使其成为指导公共政策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二者的需求和目标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前行。

  三、公共政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

  1.重新树立新的指导思想。公共政策要转变观念,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这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不谋而合。公共政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积极应对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创建发展新格局。但我们也要看到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公共政策的改良有诸多问题乃至瓶颈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解决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面对层出不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全民共同发展。

  2.改善公共政策的环境。公共政策环境并非独立的框架,它涵盖了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众多因素,它是系统化的也是多元化的。我们倡导改善公共政策环境关键在于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和谐环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全面对待社会系统,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这里我们会发现科学发展观涵盖了公共政策所指的众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的影响较为间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告诉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因素的影响较为直接,必须做到五个统筹,全面协调方可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因素过于复杂,所包含的层次比较多,范围比较广,科学发展观从民主法制的层面上指导社会进步。

  3.关注公共利益,促进公共政策协调。公共政策的不协调是当代社会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只有将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强调公民的价值,才能实现公共政策的协调性。所谓公共政策,公共的内涵体现在公共利益上。价值观、金钱观的确立及正确与否会影响公共政策的协调性。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尽量满足群众需求,体现群众利益。改革之初,为追求经济增长,凡事效率为先,确实帮助了一部分人快速富裕起来,但也造成了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的问题。对此,我国积极整改,施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帮助减小贫富差距,例如西部大开发,统筹城乡、地区发展,惠及三农,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些政策的施行也确实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提高收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在社会保障方面,也通过诸多的优惠政策扶持弱势群体,保障基本生活。这些政策或措施都体现了公共政策对公共利益的保护,也逐渐平衡了公共政策的协调性,维持了社会阶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4.将公民纳人到公共政策体系中去。公共政策不仅要满足群众利益需求,还要提升自己的价值性、科学性、民主性。现今社会,政府也通过完善公民听证制度以及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政策制定这些措施来广泛扩大公民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程度。公民的广泛参与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民主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共政策要实现其科学性和民主性,必须拓宽公民参与的途径和渠道,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确保各机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例如社会听证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反馈制度,使公民可以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参与,使公民参与经常化、制度化。其次,作为公民而言,也要积极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去,提高自身的修养,时刻关注国家政策动向变化,自觉践行国家政策和方针,关注舆论导向,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政府在媒体舆论方面也要起到主导作用,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提供良好的途径和合法的渠道,帮助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媒体对于政府的导向及公民的反馈要及时更新,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架好三方沟通的桥梁。

 



本文编号:4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gongguanlilunwen/4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9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